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86岁特种产品工程师卓荣邦:长虹是我事业的起点

作者:封面新闻发布时间:2024-12-17

“我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就分配到这里,并参与了国内特种特型产品的研制。”86岁的老人卓荣邦,平时有空都会到绵阳市跃进路口转转。曾经的厂区已经成了住宅小区,但卓老一直记得这里。

卓老所留念的地方是国营长虹机器厂原址,长虹1958年诞生在这里,在那个年代,长虹人如火如荼的“三边建厂”。即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如今60多年过去了,长虹从三线建设数字化转型,发展成为集智慧家居、特种装备、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为主的千亿级跨国企业集团。

桌荣邦个人照

从南京毕业分配到四川绵阳

第一次还走错了位置

1962年,卓荣邦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780厂负责特种特型产品设计。 “当时国家很困难,自然灾害会影响国民经济,很多单位的规模在压缩,每年毕业生的分配很困难。”卓荣邦说,毕业前夕,学校党组织书记给他们进行分配动员,根据国家的建设需要,边远地区急需人才。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带头申请到这里来。”卓老说,当时不知道绵阳这个地方,更不知道绵阳还有一个长虹,学校给他们下发的通知单是到08单位。卓老记得,拿到了分配通知书,他就和4个同学一起就马不停蹄地从南京出发,经陕西转车后进入四川。到了绵阳后,没有看到常见的公交车,只有路口停着的一辆马车。“那时的绵阳很小,就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

卓荣邦说,马车将他们拉到跃进路后,就开始寻找接收单位。“问了门卫,他们也不知道08单位在哪里。”卓荣邦和同学们就把背来的书籍和背包寄放在门口,沿着跃进路一路问询,可是走了4家工厂,都不知道08单位在哪里。“当时通讯也不发达,又没有地址,我们都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后来,他们又转回寄存背包的工厂,直到工厂里出来一名干部,才知道工厂内部另有乾坤。“08单位是一个保密单位,就设在工厂里面。”卓荣邦说,这家工厂是当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当年朱总司令提议在这里建设特种产品大厂后,就在这一片种植麦冬的土地上开工建设。

找到了组织的卓荣邦分配到整调车间,“相当于航空领域的一个特种产品实验室,负责该产品参数调试。”卓荣邦说,和他们一起来的,有北航、北工和南工等地的毕业生,虽然大家学习的是无线电专业,但是对特种特型产品这一块都是空白。

卓荣邦与央视导演魏春桥合影

参与首部特种产品研制

用四年时间实现产品量产

卓荣邦说,为了保护共和国领空,国家给刚诞生不久的长虹下达了特种产品的研制工作。“刚开始是根据苏联的产品设计,按照全套图纸进行仿制。”但那一款产品仅适用于白天,而航空领域需要全天候的特种产品,最后受领了该产品的研制任务。

“1962年,我们参与了第一部特种产品的设计。”卓荣邦说,1964年7月,首部特种产品定型,并进行第一次空中试飞。“我在试验场待了4个月,但产品的一些技术参数还有所欠缺。”他们就把产品拆回来,进行小组攻关。

攻关小组对数据参数一个个进行分析,“我们没有实验室,就到处去借。”卓荣邦说,他们把产品带到成飞西飞的实验室,利用他们休息时间进行一个个数据测试。1966年,卓荣邦所带的团队进行改进后的特型产品定型试飞,“这次的成绩比以前优秀,各项指标都超过了设计要求。”通过了所有测试,该款产品交付国家进行定型生产。

首部特型产品研制成功后,卓荣邦又参与了各种型号产品的设计工作,一直到退休。“长虹是我事业的起点,我看到了长虹的成长。”卓荣邦说。

长虹成长为千亿级跨国企业集团

产业涵盖多个领域

从1958年到1972年期间,长虹人发扬自力更生坚持不懈,为中国航空领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长虹开始电视机的试制与筹备工作。经过多年艰难的尝试与探索,长虹人从“试制电视机”到“自制电视生产线”,再到“引进自动化彩电生产线”和“兴建彩电工程”。40多年,完成了从小屏到大屏、从黑白到彩色的飞跃,成为中国彩电发展的一个缩影。

长虹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形成“应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产品与制造技术”三层技术创新体系,拥有国省级创新平台49个、“专精特新”企业 19家与电子科大中物院、华为等一流高校、院所、企业深化合作FLASH 放疗设备、量子动态绝对重力仪、高速背板连接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推出全球首台人工智能“云帆”大模型电视、200英寸巨幕激光影院、“新氧舱”全无尘新风空调等一批新产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等30余项国家级和行业科技创新奖项。

近年来,长虹控股集团聚焦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以“智改数转”为抓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推进全球22个制造基地、65 个制造工厂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运营质效大幅提升,以长虹智慧显示数字工厂为例,建成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万人机器人保有量达 711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100%,物流自动化率达到95%,人效提升65%;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 145%,库存成本节省近1亿元同时以“智改数转”创新实践。2024年长虹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地方国有企业。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