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海上钢岛的诞生

作者:东方网发布时间:2024-09-29

上海40年前首创的我国第一艘名为“勘探三号”的钻井平台,至今仍在运行, 截至2024年9月27日,根据中国海南海事局的通告,2024年8月15日至2024年10月12日,“勘探三号”钻井平台在北部湾“hk29-2-2(d)井”进行钻井作业。

此前,现为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的“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曾高效完成海南岛南部海域某区块探井钻井作业,最快一天向地下钻进了2138米,创国内海上油气井单井日进尺新纪录。

“勘探三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曾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度国家金奖、交通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殊荣,并且同时具有船舶检验局(中国船级社)和美国船级社颁发的入级证书。它的建成投产不仅对中国造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突破,更对我国海上石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船舶检验局海洋工程检验业务的兴起和发展。

该平台投产40年来,足迹遍布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缅甸海域及俄罗斯萨哈林海域,与国内外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先后在东海、南海海域发现诸多油气田,为我国勘探开发出海上高产油气田立下赫赫战功,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重器的产生来自于40年前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上海船厂,来自于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改革“弄潮儿”。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贯穿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今天,我们回顾40年前的1984年9月28日《解放日报》刊登的长篇通讯《海上钢岛的诞生》,重温改革给我们带来的高效率,创造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有约在先,这位副厂长只给我们两个小时采访。九点钟,他准时来到办公室旁的接待室,精确得恰似石英表。我们似乎受了感应, 也一秒不误地摸纸掏笔,按下录音机的键盘。 没说上二句话,他的电话便急叫起来。干脆明了的请示,干脆明了的指示。二小时内,约来十来次电话。事后经我们录在音带上的空音计算,总通话时间在二分钟内。十一点,他便起身,意欲谢别,我们还有许多盘旋在脑际的不解之题:关于他的童年、爱情,生活的甜与苦,改革的难和乐⋯⋯见他如此恪守“君子之约”,也只得吞下许多问号,向他辞别。告别时,他脸上闪现出一丝笑影,说:“你们去看看‘勘探三号’吧,它目前停泊在浏河口锚地。"那笑影,那口吻,仿佛一位不善言谈的画家,让欣赏者自己去从他的画中寻觅和感受催泪的痛苦,不眠的思索和感奋的砥砺。

他太吝啬了!

时间真是那么金贵?

谙熟底细者告诉我们:“这就是陈为铨的工作效率和时间观念。"

不日,我们便搭上海船厂的工作船前去浏河口,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勘探三号”。

无际的天。无垠的海。

一片无际无垠的蔚蓝色,给我们留下如此广漠的空间,容纳了我们不尽的遐想和思索。

在我国东部、南部和太平洋西岸,横亘着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大陆架浅海面积近二百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浅海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三,居世界首位。这里的地壳属亚洲大陆架,坡度不大,为石油生存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有人估计,石油贮减量约一百五十亿吨。一些专家把这片海区誉为“第二个波斯湾”。

中国的大陆架,中国的海区,理所当然要为我们人民共和国建设提供能源财富,七十年代初期,国家计委委托中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设计院主持设计,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上海船厂参加设计,上海船厂建造“勘探三号”。

十年大好时光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和我们几乎先后起步的波斯湾、马拉开波湖、路易斯安那沿海岸的一些国家用海底石油彻底改变了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们不得不对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出新的评价, 甚至用石油与盛气凌人的发达国家抗衡。而我们的“勘探三号”被所谓的政治玩弄得象戏法一样,一个还没竣工的工程竟令人难以置信地满身疮痍了。时间在流逝,而工程进度恰似蜗牛爬行,缓缓地,缓缓地……

军令状和“土政策”

“勘三!”

不知谁一声惊叹,在我们船的右舷的东北方,蔚蓝色的帷幕后露出一点若隐若现的淡铅灰色。海与天瞬时象一帽画,象一首诗,有了色块,有了线条,构成了明暗的组合。广袤的空间里顷刻呈现一种节律——

在八三年底的厂部生产调度会上,上海船厂年方四十的副厂长陈为铨面对全厂各职能部门,立下军令状:由他负责抓“勘探三号”,八四年六月交船。届时延误,愿受撤职和降工资二级的重罚。

他那掺杂着浓重的福建口音的话音一落, 与会者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射到他的四方脸上。

迷惑。狐疑。愕然。

谁不知,“勘探三号”目前正坠入进退维谷之中。

八二年,有关方面决定“勘探三号”加入国际船级社。国际船级社是海洋工程的权威机构,船舶经入级认可,即可参与外资联合经营或在公海独立作业。经荷兰、美国等著名船级社投标,“勘探三号”申请加入美国ABS船级社。ABS船级社派验船师对船上关键设备逐一验证,认为“勘探三号”要安全运行,必须安装先进设备,主体上的数千多个底座必须全部移位。

多么苛刻!又多么现实!

不久,有关方面决定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和改善国产设备的性能,并责成“勘探三号” 在八四年六月竣工,交付使用。

陈为铨敏感地捕捉住人们向他投来的目光中的疑问,微微垂下眼脸,凝思片刻,扬起浓浓的剑眉,深邃的目光停在党委书记的脸上,说:

“但是,必须给我权。人权,财权。没有权,诸葛亮住茅房,谁听你的话?同时,党委必须支持我改革,容许我来点土政策。"

党委书记笑了:“什么土政策?”陈为铨答:“我奖谁就奖谁,我罚谁就罚谁,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

党委书记爽利表态:“行!”

会散了。

不解者摇头:造这条船已经几易人马,聪明人巴不得从这泥坑里拔出来,他陈为铨却自找火坑跳。不知他希图什么?

同情者叹息:陈厂长年方四十,又是大连海运学院正牌大学毕业生,他为什么不去造几条能赚大把外汇的出口船,为自已的前程铺上一条玖瑰色的地毯?

迷惑者唏嘘:老陈真有回天之力,拾掇这副烂摊子?“勘探三号”上不合要求的国产设备还有一半没换,船体结构部分还有四分之一没有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他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在这二百天内完成呵!

众说纷坛。谁管得着?但人各有志……

午间广播对职工来说,宛若饭庄里的餐谱,凭爱好挑选。而这一天广播里的一个内容,却成了职工闲暇之际津津乐道的头号新闻:某科一位科长由于三次未参加应出席的工作会议,扣发奖金一个月,并通报全厂。

这是上海船厂有史以来首次用经济手段制裁了一位中层干部。而且,仅仅是没参加会议!

但陈为铨决不容许这种没有约束的行为。

在采访中,他曾和我们谈起这件事,他说:“现代化建设是求高效率的,不能在建设的高效率和人们的惰性中寻求平衡。”他说, “建造‘勘三’是一场硬仗,需要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它必领紧紧围绕厂长方针运动。为保证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执行铁的纪律和奖罚分明。”.

事后,这位科长下属纷纷来找陈为铨说情,并愿意和科长同罚。

陈为铨一个钉一个铆说:“不行,你们科,是他管‘勘三’,罚,就得罚他。”

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陈为铨办事的一条准绳。

他担任“勘探三号”总指挥,便颁布了一条纪律:任何人擅自私拿船上的东西,都将课以重罚。

不久,有一合同工擅自拿了船上的零件, 此事败露,陈为铨当即宜布将此人驭逐出厂,并责成劳资料,上海船厂永远不得录用此人。

铁的纪律,造就了一支铁的队伍,使它们特别能战斗。

“勘探三号”是一艘特殊的船只,主要部件的焊缝加起来有近六十公里长,其中大部分是受力极大的重要节点和每平方厘米要承受七百至一千零五十公斤压力的超高压管道。仅超声波探伤和X光拍片就达一万多张(次)。特别是焊接衔撑,不经过严格技术考核的电焊工不能上船作业。一些电焊工吃惯了“大锅饭”, 在技术培训中,以得不到技术考核证书为乐事——不用卖力干活,不用负任何责任。

陈为铨用重奖来鼓励那些考核及格者和超额完成焊接任务者。于是,想舒服者傻了眼,纷纷要求上船焊接。

行!

必须考核!

必须及格!

要奖赏必须努力工作!

在验船时,素以严格著称的ABS验船师赞誉上海船厂的节点焊接是“世界第一流的质量”。

只有人才,没有奴才

陈为铨被一种欲罢不能的紧迫感压迫着, 睡不安枕,食不甘味。此时,他不仅需要精兵,更需要良将,他慧眼识人,请来了祝源钓。这位一九四八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高级工程师,在十年动乱中倍受歧视,只能做些简单的描图工作。这对一位有创造才能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等于浪费他的生命。

“老祝,放开手脚干吧!”陈为铨说。

“‘士为知己者死’。谢谢你为我提供了一个为国效劳的机会。”祝源钓说。

一双手,和另一双手;一双眼睛,和另一双眼睛,握住了,交融了。祝源钧的智慧的熔浆找到了喷点。

半潜式平台由平台本体、立柱、沉垫三大部件组成。总高一百米,长九十一米,宽七十一米。它超宽超重,上海船厂没有合适的大型船台、船坞和起重设备,如何把四千多吨重的平台本体、立柱和沉垫组装合龙就成了施工的关键。

此时,祝钧源因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正在北戴河休养。北戴河的风光是美丽的,滔天的白浪,使人心旷神怡;魏武的诗篇,催人浮想联翩。一天晚饭后,他徜徉在柔

软的沙滩上,晚潮涌来了,巨大的浪海发出“哗哗”的潮声,澎湃的浪花把几枝小枝条涌在浪尖上,抛上沙滩。“浮力——顶升”!瞬间,大自然在冥冥之中给了他启迪:利用水的浮力,把平台本体顶上去!一个念头闪电似地掠过他的脑海。

祝源钧创造了“浮力顶升“新工艺,使三大部件直接在水上合龙成功!被称为“借天、 借地、借水"的“浮力顶升法”在首次顶升后,外国报刊就发了消息。美国温波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得知上海船厂在水深仅六米的码头边造出如此巨大的船只,赞叹不已地对祝源钓说:“你是个创举!”

欧洲某国驻华大使和参费参观了“勘探三号”后,连连说道:“奇迹!奇迹!这真是神仙干的事!”

为此,国家发明委员会授予这项工艺以自然科学二等发明奖。这是全国迄今在工业领城中获得最高等级的发明奖。

麾下有精兵,帐中有良将,作为总指挥的陈为铨蹈略在胸,岂有不胜之理!

“勘探三号”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 各项工作必须同步进行,陈为铨推行项目承包。

钻井平台的水下电视是从英国引进的。到货时,英国工程师对陈为铨说,根据中国的工作效率,他必领白呆一个星期才能工作。

陈为铨盯着不远处的二十来只铁皮木箱, 每只木箱大约七八平方米。中国人的工作效率难道就像木箱里的水下电视设备被紧紧箍住了?按常规,拆除这些铁皮木箱也许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但是,工作效率是可以提高的,松则长,紧则短。何况,英国人每呆一天,中国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

在“勘探三号”上赚一个子儿,必须掉一瓣汗!英国工程师先生!

陈为铨平静地说:“工程师先生,明天你来工作吧!”

英国人一楞:“明天?”

陈为铨颔首而答:“明天。”

英国人不屑一顾地说:“但愿明天不白来一次。”

翌日,英国工程师来到现场,傻了:二十来只铁皮木箱全拆掉了。他不了解陈为铨用什么戏法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了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事后,这位英国工程师感叹地说:

“我到过许多国家,陈厂长领导下的工作效率是第一流的。这样的工作效率太少见了,甚至在西方也少见。”

陈为铨搞项目承包,不仅给项目负责人职权,还给他们财权,奖罚任何人他概不干涉。他们支队项目的进度向总指挥负责。完成工期者奖,延误工期者罚。

义务、权利、才智,每个人在这里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功能。

我们曾不止一次听到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陈为锐的手下,只有人才,没有奴才。

是的,有人才,才能有事业!

“坚”起了社会主义的正气

绿色的立柱。

红白相间的井架。

我们向它驶去,它向我们涌来。在我们的视线中,它渐渐由平面性变成了立体感,如同现代几何雕塑派的作品,由若干圆柱体、炬形体和一些说不出规则的形体奇炒地组合在一起,向三维空间蛮横地扩展。粗犷、沉重,雄峙在蓝天的帷募下。

近了,自然缩短的既是视觉距离,也是心理距离;拉近的不仅是物质的空间,更主要的是精神空间。因为,它给了我们一种凝重的沉思——

有人对我们说过一句戏谑的话:“陈为铨是六天的厂长,一天的家长。"

可是,他连一天的“家长”都没到职。

平素,星期天下班铃声—响,陈为铨便踏上三轮车驰出厂门。煤炭店即将打烊,得赶在关门前去买煤饼。妻身体长年不适,家中又有年迈的老母和未成年的两个孩子,家中繁重的劳务自然落在他的肩上。可是,这几天他已无心顾及这些劳务了。无法,妻只得拎只铅桶去买几只煤饼来捱日子。

陈为铨捧上饭碗,心房便袭上一种深深的内疾。他的妻却原谅了他。老陈也不是闲着的

呀!看看他的眼睛,布满了红丝。

工程已近尾声,可是并架安装至今还没着落。按合同有约,井架由某油田的井架安装专

业工程队负责安装。原计划在年初竣工。不知何故,油田至今还未派人来。经过上海船厂多

方联系,电报、长途电话不下二十来次,油田才派人姗姗而来。岂知,时隔几天,油田方面

又提出与此无关的苛刻要求——十几万元和两辆面,包车,而且,即使满足了这些需求,也不能保证在规定的限期内完成。

这是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党委书记明确表态:“不能向不正之风低头!"

陈为铨爽朗地说:“我们自己安装井架。”

厂长高孔谅说:“全厂支持并架安装工程!"

井架升腾了。

一节。二节。十四米。二十八米。五十六米。

仅仅十四天,并架就竖起来了。比原定计划提前十六天。而费用仅花去—万元。

难道仅仅是竖起一座井架么?不!它“竖”起了一代人的自尊、求实、奋飞的青云之志,更“竖”起了社会主义的正气。

经过三个小时的航程,我们终于上了“勘探三号”,—踏上甲板。一种如履大地的妥稳感便从脚底流向心房,没有颠簸,没有沉浮。 哦!简直是登上—座钢岛!我们从沉垫拾级而上,来到平台,俯首观看,沉垫上的人已在视野中缩为蝼蚁。极目远望,又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海天,使人油然想起古代思想家的“盖天说”——你站在世界之巅,世界踏在你的脚下。

陪同采访的小王告诉我们:“勘探三号" 建成后,去东海试验,正当接近尾声,准备启锚返航时。今年第三号台风向“勘探三号”所在海域袭来。铅灰色的天幕下,九级狂风挾着五米高的排浪,猛烈地撞击着钻井平台。负责拖航的渤海石油公司八千马力的“德大号”和另两艘四千马力的拖轮先后告急避风,“勘深三号”举目无亲,孑然一身承受大自然的考验。

陈为铨神情泰然指挥各种应变措施,连救生农也没穿。他坚信,“勘探三号”不是孬种。所以,在台风警报还没有解除时,他已经睡了,安安稳稳地睡了。

风劲吹,浪猛击,比国际饭店高出十几米的“勘探三号"坚如磐石,巍然屹立。台风中实测数据表明,在风力九级、浪高五米的恶劣海况下,“勘探三号"的倾斜度也只有二度左右, 完全适应海上作业要求。它的最大钻井深度达六千米!在狂风巨浪中,“勘探三号”接受了中国船舶检验局和美国船级社的入级签证。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把其第一个特等奖赠给了“勘深三号"。美国ABS船级社的日籍验船师木下博敏先生把“勘探三号”称作现代中国海上工程的标志,并握着陈为铨的手说:“希望能再次和陈厂长合作。你的工作作风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们离开了“勘探三号",回首眺望,它渐渐地清晰,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什么都不见了。我们回到了陆地,它永远和海、和风、和天空、和地幔在一起,永远不会寂寞,永远不会狐独。

它,在大海上勘探。它,在大浪中追求。

哪里有热能——油和气,那里就有它巍峨的身影。

1984.9.28发表于《解放日报》朝花版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