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为啥台风总爱冲着广东来?

作者:新快报发布时间:2024-09-08

9月6日16时20分,台风“摩羯”在海南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超强台风级别,最大风力17级以上(62米/秒),是自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之后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台风“摩羯”来势汹汹。新华社发

一位在海口出差的记者描述:“我所在的酒店房间的灯开始忽明忽暗,窗户持续震动,大楼时不时摇晃,窗外狂风夹杂着瓢泼大雨,在楼宇之间呼啸而过,在空中形成类似龙卷风一样的螺旋形状……”6日22时20分前后,“摩羯”在广东省湛江徐闻二次登陆,随后移入北部湾。

今年第一个登门的台风就是狠角色,而且又是冲着广东来。

9月6日,海口市国兴大道风雨中的椰子树。新华社发

广东这么“招风”,有什么道理?

盘点1949年至2023年大数据发现,这75年中,登陆过我国的台风次数达669次,其中登陆广东的有202次,为全国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之后依次是台湾128次,福建111次,海南106次。

作为全国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广东沿海哪里又是台风登陆次数最多的地方呢?从登陆地点来看,广东沿海从东到西都有台风登陆过,一般来说,西部沿海比东部沿海更易招来台风,尤其是雷州半岛一带是台风登陆广东最多的地区。大数据分析显示,湛江是台风登陆广东次数最多的地区,1949年至2023年间,台风登陆湛江共计61次。

问题来了:为啥台风总爱冲着广东来?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台风形成的原理说起。

在热带海洋上,海水受到太阳直射后极易蒸发成水汽,因此,相对陆地,海洋上方的温度和空气湿度大很多。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的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且空气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向气压较低处流动,从而形成风。当空气中的对流作用越来越强,旋涡不断加深,四周空气流动速度加快,风也就会越来越大,当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台风就形成了。

台风是怎样“炼”成的。新华社发

地球上好几个地方都是台风的温床,其中西北太平洋恰好是全球台风发生最频繁的海域。据估算,每年平均有近30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占全球总数的36%以上。特别是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是台风生成的三个相对集中区。

如果台风只是待在出生地,是不会对东亚造成太大影响的。然而,当台风诞生后,它们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开始移动了。中国天气网曾以拟人的手法,以“副热带高压”的口吻发表过科普文章,“副热带高压”是这样说的:

台风大部分都是在我的南侧生成,由于体形相差悬殊,它往哪儿走,主要是我说了算。当我呈东西带状而且强度很稳定时,台风的路径也只能是沿着我的南部边缘,稳定向西移动。当我位置偏北的时候,台风在移动到我的西南侧时,会在我的“带领”下深入内陆或者北上。当然,台风偶尔也有不服“管教”的时候。如果我强度较弱甚至出现断裂的时候,它就会趁机从我中间穿过去,北上或者转向。

由于业务太繁忙,我也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比如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1998年7月,本该北上的我却迟迟不走,导致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出梅的长江流域还是暴雨不断,持续强降雨引发了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2013年7月,我又早早地北上,然后停在原地不动,导致长江流域早早出梅、高温频现,引发严重旱情;2021年9月底到10月初,我“赖”在南方不走,制造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不少地方都度过了史上最热的国庆假期。

中国天气网《天气档案馆》介绍副热带高压的科普文章配图。

有文章形容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的关系就像是大人和小孩,大人牵着小孩走。7月-9月,副热带高压基本上都处在中国华南以北的位置,华南处在副热带高压的南侧。此时西北太平洋产生的台风会在副热带高压的“牵引”下向西移动,在中国南部登陆。而在华南几省区里,又数广东的海岸线最长(大陆海岸线长达4114公里),所以广东自然成为了最容易遭遇台风的省份。

对台风最早的记录,与广东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典籍中最早的台风记录,与广东直接有关。

南朝刘宋(公元420年-479年)有一位官员名为沈怀远,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他因为妾室王鹦鹉参与巫蛊事件,受到株连被贬往广州。沈怀远写过一本《南越志》,应该就是描述其到岭南的见闻,可惜这书已经失传。不过有不少书辑录过《南越志》,如《太平御览》收录了一段:“熙安(指熙安诸郡,今广东中西部,笔者注)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风。”

沈怀远所记的“飓风”即是当今的台风,这在学界已经得到公认。沈怀远还解释飓风的来由,一说是风依次从四方来,一说是破坏力惊人,令人“恐惧”。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飓风都是台风的主流的名称。当然,不同地区不同的方言中,也同时存在着许多对台风的不同叫法。例如吴语地区称为“风潮”,温州地区称为“风痴”,闽南地区称为“风筛”等等。自明代开始,闽南地区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风颱”一词。后来当地用“颱”指代台风,“飓”则表示弱于台风的短促大风。

学者朱鸣撰文分析: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直到竺可桢先生在1921年发表的《说飓风》一文中,依据《台湾府志》关于颱与飓的区分以及英文typhoon一词与“风”发音接近这两个原因,认为颱风一词比飓风一词更适合用来称呼台风。在此之后,竺可桢一直用颱风一词指代台风,气象学界也因此使用该词。汉字简化以后,颱风就以“台风”通行全国了。

以科学家竺可桢为主题发布的邮票。

从这个典故可知,英文typhoon一词无论是从起源还是传播过程看,都并非来自“颱风”的发音。也就是说,认为英文typhoon是台风直接音译的说法,其实来自臆想。

斗台风,广东人有悠久历史

台风对于广东,为害亦大矣。

谈到飓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是这样记述的:“其发也,先期数日,有声微作,作而旋止,急而旋缓”,当其时也,“海翻声吼怒,波浪沸腾,矶石搏触,有浊气凝结成破布,或若烂苔,遍流而北,水鸟惊飞……益之以暴雨以惊潮,则其势弥暴,屋飞于山,舟徙于陆,颠仆马牛,摧拔树木。海水涌高数丈,洋田浸没,卤咸所留,稼穑不育”。

学者吴志锋撰文称:“台风是广东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灾害一旦发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损害,尤其是在直接防御能力较弱的明清时期,台风灾害造成的危害更是触目惊心。”

台风灾害对人类社会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清有的台风灾害一次就伤毙男妇数百、数千、甚至数万人。如嘉靖三十一年,遂溪“飓风大作,咸潮泛涨,南北二洋居民漂没千余家,淹死数千人”(道光《遂溪县志》卷二)。万历四十六年八月,潮州府“火雷、海飓交作,死男妇一万二千五百三十名口”(《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八十三)。同治六年八月,惠州府“大雨飓风,沿海漂没万余人”(光绪《惠州府志》卷十七)。同治十二年八月,汕头、香港、澳门等地“飓风,伤毙数千人”(民国《潮州志》第七册)……除了“伤毙人畜”“毁房屋”“坏舟楫”“决堤岸”,台风还会引发山洪、泥石流、咸潮、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

台风最致命的是破坏地方的粮食作物生产,继而引发饥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永乐九年九月,雷州府诸县“飓风暴雨,淹遂溪、海康,坏田禾八百余顷”(《明史》卷二十八)。宣德九年,雷州府诸县“飓风大作,秋田被涌潮淹没,禾稼无收”(《明英宗实录》卷三)。弘治五年,南海“大风飓,水失潮,基围振溃,禾稼荡失”(万历《南海县志》卷三)……在古代,台风灾害往往会摧毁所经地方的粮食生产,难民饥民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少数人就极可能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如万历四十八年五月,阳江“飓风大作,禾稼尽毁……居民(被迫)抢掠财物,既而追赃论罪,上下五十余里逃逸殆尽,狱毙自缢、服毒者甚众”(乾隆《阳江县志》)。

对付这么一个死缠烂打的天灾,广东人与它有悠久的斗争历史。

在科技技术水平低下古代,古人对台风灾害的成因的认识并不科学,他们认为台风灾害是上天给予人类的严厉惩罚,要免除灾难,安居乐业,只能向上苍祈福禳灾,请求神灵的搭救。于是,祈福禳灾求神拜佛成为明清时期官方民间最重要的事宜。广东各府县均设有神庙,祭祀的神灵主要有飓风神、风神和海神天妃。

除了求神拜佛的活动,广东人还有修建海堤、营造防护林、加固房屋等减轻灾害的实用措施——功效当然不会特别好。准确预测台风是安身避险最重要的一环,劳动人民也累积了不少经验。清嘉庆年间的《雷州府志》记载“飓风则芒种以后,立冬以前数月皆有”。《吴川县志》记载“夏秋之交,常多飓风”。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广东人民对台风发生的时间段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不单单在广东,在台风经常侵袭的东南沿海地区都有关于台风的一些谚语,例如“断虹现,天要变”“六月北风水浸鸡笼”“一斗东风三斗雨”“台风唔大回南大”……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自身经历而习得的经验教训。这样的知识在如今也是相当可贵的,比如“回南风”的认识——

“回南风”是指一地区在台风离境前后往往盛行南风,古代沿海人民就将其作为台风结束的标志,即所谓“台风回南,风停见阳”。在《灾害、叙事与地方生态知识:一个东南渔港的台风记忆》一文中,作者曾记述了2006年台风“桑美”对福建福鼎市沙埕港的一次袭击。当地许多渔民在台风眼过境时,由于天气放晴、风平浪静的景象而误认为台风已经过境,遂到岸边察看渔船。不料不久之后台风眼离开,强风大作,造成重大伤亡。有经验的渔民则凭借对“回南风”的认知,不敢在台风没有回南前外出冒险而躲过一劫。

科技助力,如今广东多维度迎战台风

随着时代及科技的进步,现今社会对台风灾害的预防工作已相当健全和完善。

9月5日,在广东电白博贺港,渔民在海边观察天气变化。新华社发

在预测监测台风方面,早已经不只靠看天象了。不久前,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在采访中透露:“气象卫星是追踪台风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气象卫星自身携带的扫描辐射计、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微波湿度计等,可以及时地接收到台风中云、雨反射或发射出的电磁波,经过遥感技术处理就能推演出台风轮廓和形态,对台风的位置、大小、强度、移动方向等进行准确高效的监测。”在具体操作中,气象部门会利用多种观测手段协同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风云卫星、天气雷达、北斗探空系统、大型无人机和海上观测设备等。这些手段共同作用,有效提升了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的精准度。

看得清楚了,还要迅速行动。广东有关部门会通过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预警以及避险信息。据广东省气象局透露,就在这次台风“摩羯”接近之前,“气象预警信息还通过省预警发布系统微博、微信、网站,大喇叭、显示屏、广东应急广播、客户端、应急气象频道,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网等向公众发布,覆盖约3.7亿人次”。这样的预警并非泛泛而谈,在下发的通知中要求:“确保将预警信息点对点、人对人传递到户。要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和跟踪反馈机制,坚决做到有预警、有‘叫应’、有行动、有核实,形成工作闭环。”

9月5日,在广东电白博贺港,渔船归港避风。新华社发

在台风来之前,广东各地会提前做好防御台风的各项工作:如海上作业人员撤离,关停受影响跨海航线,暂停景区营运营业,停止高空及户外作业,加强危化、钢铁、核电等重点企业防汛防风措施等。对于暴风雨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应对。

此外,在危险区域的群众会被提前疏散转移到安全区域,“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在可能出现险情的区域,会提前预置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据央视新闻的报道,2023年台风“苏拉”登陆前一天,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东莞、广州、珠海、江门、中山11个地市抢险救援力量前置4844支队伍,接近14万人抢在台风登陆前扎在了一线。

台风一过,地方各个部门立即进入救灾复产等工作中。

9月7日,在广东省徐闻县,工作人员在开展救援工作。新华社发

多维度应对,也让广东大大减轻了台风的灾害程度。

以台风“摩羯”为例,9月2日下午在菲东北部奥罗拉省卡西古兰市登陆,那时它还是热带风暴(8级-9级)。当地媒体报道,“摩羯”给菲律宾多地带来强降雨,并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当地至少16人死亡、11人受伤、17人失踪,超过190万人受灾。9月6日,“摩羯”在海南岛登陆时,已经变身为超级台风(17级)。22时,“摩羯”二次登陆广东省湛江徐闻,随后奔向越南。次日,公众号“湛江发布”通告台风过境的消息:“目前,湛江没有接到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报告”。

参考资料

肇庆市气象局:台风形成机制与避险攻略

天气档案馆:高温暴雨台风都得听它的!副热带高压凭啥这么豪横

朱鸣: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台风学说

吴志锋 黄燕华:略论明清广东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田东江:今古齐观 | 台风

南方+:广东发布关于扎实做好台风“摩羯”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

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编辑:陈楚仪

校对:冯卓盈

关注新快报

关注民生,消费维权,力推公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深读城市,守护家园,为留住乡愁奔走疾呼,为传承文脉献策建言,以专业调查探求真相,以舆论监督促进法制完善;深入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奔波不息;深耕文化,专注文艺,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想获得授权转载,请与后台编辑联系,留下希望获得转载授权的文章题目、转载公众号(包括ID)、联系方式等信息。

新闻线索报料微信:xkb_86

报料热线:020-87776333

发行热线:020-87133914

广告热线:020-87508868

报料邮箱:xkb315@126.com

商务合作QQ:1315561244

刊登声明:020-87568381

★添加小新微信报料(微信号:xkb_86)

点亮 “在看”↓↓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