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提前养老”思潮渐起

作者:巨潮 WAVE发布时间:2024-11-05

赚的多不如退的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往养老生活,研究“提前退休“。

而“奋斗”作为一个人生选项,其价值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正在日益缩小。

互联网上流行的不再是成功学,而是越来越多的躺平学甚至是养老学——年轻人不再讨论怎么更快的升职加薪,考虑怎么早点退休过清闲日子的越来越多。

逃离北上广回老家躺平,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但真正有能力、有魄力彻底提前退休的仍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所说的“养老“只是短暂放松调整,经济是”提前养老“路上的最大阻碍。想实现长期的 “退休”,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心态上,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决心,要放弃的非常多。

随着青年养老越来越多,青年养老院、小城养老、寺庙、疗愈等相关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尽管被冠以“养老”的头衔,但这些产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更多的是提供情绪价值,为焦虑的年轻人提供一个类似避风港的小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并非缺乏责任心、懒惰,更多的是面对工作上的高压竞争以及社会结构固化难寻出路,心生退意。而且所谓“养老”,通常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生活需求的维持状态,其中并没有商家、自媒体所传播的那么多轻松和惬意。

思潮

需要足够的储蓄或谋生手段。

面对竞争压力,不乏会有人另辟蹊径,早早通过自由职业逃离朝九晚五的生活,甚至于提前退休。同时,许多仍在职场辛苦打拼的年轻人对此难免心有戚戚。

2022年,调研工厂曾对5824个青年就“躺平“话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7%的人身边都有或多或少的“躺平”现象,其中15.6%的人表示身边躺平现象大量存在。而年轻人躺不平的最大理由就是经济问题,收入无法覆盖日常开销,想躺又不敢就是常态。

从不同城市之间的躺平比例差别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三线以下城市”躺平“现象的比例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一二线城市生活成本偏高。

来源:数据工厂

虽然“退休”、“躺平”看似是如今年轻人关注的热点,网上讨论度也高,但真正实现“躺平”退休的仍然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是短暂的休整,再继续回归工作和生活。

从调查数据看,选择彻底躺平退休的人大致分为两个群体:第一个是月收入3000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在调查中,选择彻底躺平的人大致占这部分群体的8%左右。而这部分群体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也不难理解:看不到更多上升空间和希望了。

根据招商银行年报的数据,2022年,资产在1000万以上的富豪有12.21万人,这部分人持有31.54%的资产,355万“金葵花”客户,持有50.58%的资产,人均153万元,剩下的1.69亿普通客户,平均卡里只有1.14万元。2%的人拥有整个社会80%的财富已经成为现实。

这种情况下,低收入群体会分裂成两个阵营:大部分还需要努力工作以维持生活,少部分干脆不成程度地放弃,回归“无欲无求”与“顺其自然”。

第二大选择长期“退休”的群体,则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群体,真正能实现“带资躺平”。和低收入群体不同,这部分群体躺平多是因为目前的收入已经足够维系还不错的生活质量,他们或是已经储蓄了一笔足够用来养老的资产,或是已经有了不靠“奋斗“就能维持收入的手段。

来源:数据工厂

近期,关于中产提前“退休“的各类视频作品不在少数。比如“36岁女子存款300万提前退休”,“上海80后丁克夫妇存款300万提前退休”,“ 30岁硕士攒100万在云南租房躺平”等,一位视频博主在简介中直白表示:“之前上班做牛马,攒点小钱,35了,也该享受享受了”,其内容是每天低价享受东北美食。

而另一部分人虽然钱没攒够,但可以通过找“躺平职业”来维持生计。这类职业一般工作强度低、工作时间灵活,比如网络营销、自媒体运营、网络小说作家、线上教师、游戏代打等等。总之,对大多数人而言,想要提前退休都需要足够的储蓄或谋生手段。

但目前,社会对年轻人追求提前退休的生活态度难以形成理解。即便是已经实现提前退休的年轻人也会表示,不得不面对来自身边人朋友和长辈的压力。

产业

提供情绪价值。

随着年轻人“养老”的流行,专为年轻人设计的养老产业也随之兴起。这类产业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是提供适合“养老”的生活环境。最典型的就是最近新兴的青年养老院。所谓青年养老院,是一种面向年轻群体的新兴休闲与社交场所,通常位于风景优美的乡村,或拥有良好生态优势的郊外,目的是给年轻人提供暂时远离都市高压环境和放松心情的空间。

目前在郑州、云南、重庆、合肥等地,均有青年养老院的身影。和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不同,青年养老院不提供长期居住或看护服务,也没有健康或医疗服务,月租金也相对较低,一般在1000-2000之间,其参与群体主要是90后的自由职业者,比如摄影师、艺术家、作家、导游等等,以及工作上遇到瓶颈的年轻人。

某地“青年养老院”

前国企员工小武就是青年养老院的一员,谈及对入住青年养老院的感受,他表示,“这里不仅是一个养老院,我觉得对我来说更是个‘医院’。我现在在这边属于常住了。这个地方就是让你释放天性,有说不完的乐趣,我都从I人变成E人了。”

可见,青年养老院对于年轻人而言并不仅仅是居住场所,更有了一定的疗愈功能,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有明显区别。心理上的放松和“复健”,或许才是很多年轻人选择去青年养老院住上一段时间的真正原因。

类似模式的还有以“养老”为宣传点的旅居,即在一个适合养老的城市短时间居住,甚至有些人住着住着就干脆直接定居了。比如成都、丹东、北海等,都曾以“最适合养老城市”火出圈。

前阵子有个特别火的概念就是“反向购房”,“降维养老”,比如年轻人大城挣钱、小钱安家,卖掉上海房子去鹤岗定居,多余钱放在银行吃利息躺平等,都是年轻人实现提前退休的解法。

除了提供适合“养老”的生活环境,还有一些产业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适合“养老“的心灵环境。最典型的比如寺庙经济,近几年在国内火的一塌糊涂,2023年搜索量直线增长了 368 倍,如今年轻人热衷于寺庙打卡, 90后、00后占据了寺庙旅游的半壁江山。

类似的“养老“产业还有心灵疗愈和心理咨询等,近年来也广受欢迎:2023年12月美团“疗愈” 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256%,截至24年9月,抖音平台搜索达40亿+;而心理咨询行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行业均价,都呈持续上涨的态势。

当下的社会环境,年轻人面临着学业、工作、婚恋、收入等各方面的压力,而这些行业恰恰抓住了消费者的即时情绪。归根到底,这些行业并不是真的在为年轻人养老帮什么忙,而是在提供情绪价值,为焦虑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心理层面的避风港。

现实

多层次的现实需求必须考虑。

年轻人扎堆开始研究养老,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难”。这种“难”,和社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高端产业还未形成足够的财富创造能力,而各种低端产业过剩,供大于求。在这种背景下,“做大蛋糕”难度本身就大,而“分蛋糕”的利益博弈也相当的激烈。普通人难以享受做大蛋糕带来的利益,也无法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获得足够好处。

这样的利益分配会让人们的收入和就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来说。数据显示,2024应届生就业率创下新低,仅为68%,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总体失业率为5.0%,其中青年失业率高达14.7%。

即便进入到年轻人最倾心的互联网行业,在工作中面对的压力也会非常大。据2022年拉勾招聘发布的《互联网人躺平报告》数据,国内仅有64.2%的互联网企业实行8小时X5天工作制,26.8%的企业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而仅有22.7%的企业会给付加班费。

压力越来越大,但想要向上突破,机会却越来越少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再对目前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财富分配机制抱有希望。

因此年轻人对养老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因利益分配问题所导致的“退出冲动”。

同时,目前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不均衡,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的收入和消费差级,也给人们提前退休提供了一些便利条件,让这种“退出冲动”能够找出比较多的合理性支撑。

例如上文提到的“该享受享受了”的35岁视频博主,主要展示的是东北地区的低物价,和相比一线城市更加精致、丰富的食物供应。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真实存在。

如果有人以类似的方式,从一线城市工作、存款多年,储备100万-200万左右的现金,再回到老家,在拥有自有住房的情况下,可以享受地线级城市更低的物价水平,以每月小几千元的成本生活,那100万-200万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利益,确实能覆盖掉日常开支。

只是,这其中并没有计算家庭生活开支、可能存在的健康疾病风险,以及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包括文化、旅游、人情关系等等。这些需求并非不存在,而是在“退休”的语境下,没有被计算进去。

但年轻人并非真的是老年人,忽视这些真实存在的多样化需求去谈“养老”,是不充分的。

也就是说,通过利息收入能够覆盖的生活,大多数只能那些单人的、低层次的衣食住行需求,在面对更丰富生活所需的时候,往往会捉襟见肘。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攒钱+利息收入提前养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更多考虑的现实因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WAVE”,作者:侯恬,编辑:杨旭然,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