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7日电(许婧)“第三届上海口语传播校园论坛——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语言表达与高质量发展”15日在上海杉达学院金海校区举行。
本次论坛为上海市社联第十八届(2024)“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项目,也是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建会30周年系列活动,由上海杉达学院联合主办。
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表示,以数字化和数智化引领,面向现代服务业,城市服务业和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学科培养目标是学校的发展主线。本次会议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更加有力、强大的工具。
上海市社联学会处代表卢红青强调,本届论坛议程体现社联“联”“融”“合”理念,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起来,共同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语言如何表达和发展的热点议题,发挥学术论坛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功能。
本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语言表达与高质量发展、艺术语言表达与红色文化传播、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和社会表演三大主题展开,分为上下两场分论坛。
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首先就《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语言表达与高质量发展》做先导性发言,林会长以研究会自1994年至今的历史为线索,梳理了研究会因时而变、顺应发展的历程,也对口语传播学的发展作出年度思考。他从本年度四个案例切入,向与会嘉宾和直播前的观众提出了一系列探索性问题。联系到今年5月OpenAI的春季发布会,人工智能试图向人类证明,“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处理器,变成了近似于人类的新物种。”人工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包括口语传播在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结语部分,林毅向大家介绍了巴黎奥运会期间SMG研发的“第二解说员”,通过AI数据采集和虚拟化呈现,实现追踪和分析赛事项目的运动轨迹等关键参数,为观众提供了专业的技战术分析。AI解说员的出现也引起了学界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方向的再思考 ,他表示人工智能的信息标准化输出对口语传播相关专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乘技术之风高质量地发展艺术语言表达成为新时代议题。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念文教授从课堂上学生利用豆包、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作业事件出发,发出AI发展对现代生活影响的感慨,由此她回看历史进程中语言传播的新兴工具——托名本,打开了现场红色文化传播历史的认知面。托名本是共产党在革命阶段为躲避国民党追踪,传播革命新思想,在新闻宣传领域、文化传播领域的出版创新,比如《论持久战》就曾托名为《文史通义》成功出版。这一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策略,激发起群众的革命热情。
新华社上海分社总编室于帅帅副总编(挂职)为本次论坛注入了全媒体新闻策划新思路。她认为世界格局转变重塑全球舆论场结构与话语体系,发达国家仍主导全球舆论走向,但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愈发响亮。于帅帅剖析了诸多影视资料,展示了国际传播中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发展和新机遇。于帅帅认为驻外记者需要挖掘当地的红色主题故事,通过提炼不同主题展现人类共有价值,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利用新技术为世界提供全方位视角的国际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故事。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助理、首席讲解员倪吉琳以数字赋能新时代,红色发展新征程为主题,介绍中共四大纪念馆紧跟时代潮流的技术革新。通过解读中共四大纪念馆的数字密码951120的含义,她系统介绍了四大纪念馆中的杰出人物和展览内容。四大纪念馆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场馆展陈新模式,场馆用AI技术设计大量交互场景,复原中共四大召开街景,加入二维码线上教学手段减轻人力讲解成本,游客可以自助学习展馆资料。同时四大纪念馆创立了首个红色元宇宙展区,创造数字化红色产品,全方位展现厚重历史与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合。
圆桌会谈环节,各位嘉宾就上午场演讲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再度复盘会议内容,交流各行业口语传播与人工智能结合经验,提问AI协同的真实性和信服力展开,在探讨中达成本次主题论坛研学产教的深度交融。
上海杉达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任沈超群作为下午场第一位发言嘉宾,他围绕社交媒体时代的口语传播特质展开了讨论。沈超群指出,在虚拟主播日益普及的当下,口语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他通过展示中国台湾地区AI主播的视频,探讨了虚拟主播语音在口语传播中的应用,并指出了“恐怖谷效应”对虚拟主播接受度的影响。此外,他还深入剖析了社交媒体中假信息的语义问题,并强调了智能时代口语传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沈超群表示,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口语传播的内容。
上海杉达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陈立新从口语传播路径研究的视角出发,分享了他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口语传播学科发展的思考。他强调,尽管口语传播在人工智能时代看似处于劣势,但正是这种挫败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陈立新提出,人们要在挫败中寻找反弹的力量,确立口语传播学科的地位。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林晓琳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多屏共生时代的叙事补偿路径》,她以媒介讲故事的形态为切入点,探讨了多屏共生时代叙事补偿的重要性。林晓琳认为,不同媒介对剧本创作有着不同的干预和介入,屏幕叙事在弥补观看限制、满足叙事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她指出,在微屏幕叙事中,人们形成了全新的叙事路径和补偿机制。
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张岩老师的发言题目为《“东部世界”中的沉浸与表演》。她从沉浸式体验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上海百乐门、上生新所等地沉浸式艺术活动的案例。张岩认为,这些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在互动中重塑了城市景观,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她表示,在虚实相生的时代,人们要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