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央美版《中国美术简史》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

作者:深海少女有点甜发布时间:2024-09-19

陶器 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认识并掌握黏土的可塑性能,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懂得了土块经过烧烤之后而变得坚硬,于是人类尝试将黏土制成泥坯,把它烧制成能盛放液体并能耐火烧的陶器。陶器的烧制是经过火的加温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这是人类在同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我国目前发现的早期陶片不少,可复原器形的最早实例是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釜形陶器残片,距今约10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物。陶器的出现促进和丰富了原始人的经济生活,在制作中,人类的审美智慧创造性地得到了发挥,产品大大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甑、斝、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饮食器的共同特点是敞口;炊煮器一般都有三足,便于架在火上烹烧,而且挪动方便;储藏器多呈球形或半球形,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容量。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纹陶和拟形陶器。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



陶器的制作与装饰是同时进行的。最初的陶器因为受编织物的影响较大,在烧成的陶器上还保留着编织物的痕迹,像布纹、席纹和绳纹都成了简单的装饰。这种装饰是在制坯过程中拍打或压印而成,所以称坯体装饰。属于这种坯体装饰的还有在制作过程中用泥条或泥饼贴在坯体表面,也可以起到美化和装饰作用。这种堆贴进一步发展为贴塑象形形体,成为具有浮雕意义的贴塑。也可用其他硬物在泥坯上刻画纹饰,属另一种装饰手段。随着轮制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匀称,较之用手捏塑的器物,有很大进展。在装饰上又出现了弦纹。弦纹是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行线纹,也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还有在器壁上镂刻出穿透胎体的图案形,特别是龙山文化的黑陶,镂刻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器物的把柄镂孔之后显得分外玲珑剔透,达到精巧美观的装饰效果。


彩绘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所谓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我们将在下一节分析介绍彩陶装饰纹样。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潍坊姚官庄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杯(图1-2),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由于各种陶器出现的时间不同,流行的地域也不一样,所以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呈现出十分丰富多姿的面貌,各具特点,它们是原始美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磨制石器和玉器 磨制石器是将石料打制成某种用途的器形熏然后再在砺石上磨制加工成器。这种方法加工的石器器形规整,表面光滑,刃部更为锋利,既提高了劳动效率,也能更好地培养和表达人们的造型审美意识。高度发达的石器磨制技术促进了石制装饰品的发展,并推动了玉器工艺的出现。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从装饰品和生产工具的模仿中逐渐脱颖而出,具有越来越丰富的精神象征含义,终于成为礼玉。


石制的装饰品:新石器中期裴李岗文化中发现有绿松石珠。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有石环、石珠和石坠,选料和加工都比较讲究。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出土有许多石制装饰品,墓葬中出有石珠、石片和绿松石制成的串饰。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出有横剖面呈三角形的石环、绿松石制的石坠。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多处遗存发现有玉器,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这与玉料产地的限制有关。其中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真玉(软玉)制成的玦、锛、匕等玉器,距今约80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器。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原料可能产自山东当地,品种主要是一些装饰品和有礼玉性质的玉铲、玉璧等;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是辽宁产的岫岩玉,有的硬度较高,璧、环、龙玦、玦、璜等礼玉性质的器形增多,并以较多的动物造型制品如玉鸟、玉龟、玉蝉、玉虎、玉猪、玉豹等为特色。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较多,器形以生产工具形的礼器如玉斧、玉铲、玉锛等为特色,还有璿玑等礼器,玉锛上的兽面纹可视为商代青铜器上饕餮纹的祖型。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也出自当地,玉质不如北方,但已是较成熟的礼器,并在墓葬中出现了一定的组合规律,符合《周礼》所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制,器形以璧和琮最有特色,也有斧、钺等从生产工具转化而来的权威象征。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的一件大玉琮,高8.8厘米,外径17.1~17.6厘米,内径4.9厘米,重量达6.5千克,宽博厚重为目前所知良渚玉器之首,有“琮王”之称。上面刻画的神徽图像,可能是多个氏族图腾符号组合、演变而成的。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制作玉器,但琢磨、切割工艺之精细十分惊人,目前还无法全部解释清楚。琢玉工艺显然是吸收了新石器加工中的一切可利用技术,包括线切、琢、磨、碾、钻、雕、镂、抛光等,工具可能是用硬度较大的石料制成的石钻和雕刻工具,同时也用硬度很高的石英砂(又称“解玉砂”)兑水后助磨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多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手法作器表装饰,工艺水平更高,其上的兽面纹饰与后来商代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可能也有渊源关系。良渚玉琮等礼玉所显示的稳定、规矩造型及对称、和谐的装饰布局,已开后世礼玉类器物造型和装饰构图风气之先。


骨牙、编织及其他工艺 骨角器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用骨牙制作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日益增多,造型与纹饰也日趋精美。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双凤朝阳纹象牙雕刻品与双鸟纹象牙匕,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鱼形刻花骨匕,以及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象牙雕花筒,都是史前骨牙工艺的佳作。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工艺相当发达。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片苇席印痕;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及华县元君庙等地出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红陶钵的底部,印有席纹及布纹;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下层,曾发现马家浜文化的菱山纹葛布;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良渚文化(距今4700多年)的绢、布、绳、带等丝麻织品,可见太湖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丝麻纺织之乡。


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江苏常州圩墩发现的马家浜文化原始漆器,说明我国髹漆工艺也源于新石器时代。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