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式发售,同年击败《鬼泣5》拿下TGA最佳动作游戏奖;
3年销量突破千万大关,推出4个大型DLC,Steam好评率始终维持在97%;
横版动作游戏的神,Roguelike的殿堂级作品,也是法国近年来最成功的独立游戏……
这些,只是《死亡细胞》获得的一部分成就。而开发它的公司MT——法国的Motion Twin,却是一支至今都很小的团队。
按理说,这么一家传奇研发商要推出续作,是该万众期待的。但新作《风中行者》推出后,却有不少《死亡细胞》的老玩家大骂特骂,也有不少人打出了差评。
平心而论,如果不看前作过于闪耀的光环……《风中行者》89%的好评率不算太低。作为一款动作+Roguelike游戏,它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
比如在美术风格上,游戏采用了一种非常明亮鲜艳的卡通渲染风格。游戏中的场景基本都是浮空岛屿,在3D俯视角+预设视角旋转的配合下,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玩具模型般精巧可人。
与此同时,游戏中角色的机动性被拉得很高,闪避被设定为较短CD的冲刺——在战斗之外则是无CD。这样的设计,和具有“破碎感”的场景相辅相成,让你在跑图时可以无脑连续冲刺,非常畅快。
美术风格这块,已经算得上《风中行者》的一块长板了。不过相比起来,它的战斗系统还要更精妙一些。
在战斗中,你的角色可以持有两把武器,并且在连段中随意使用任一武器。每把武器都有不同的动作模组、攻击节奏,可以打出轻-轻-重之类的平A连段,也可以打出如蓄力重击之类的小技能。
在这个基础上,一个关键的设计是,在使用一把武器连击数次后,角色头上会出现一个大大的标记,这时你就可以使用另一把武器的重击,触发一个基本全程无敌的切手技——某种程度上,这个感觉有点像《绝区零》的切换技。过程中,你也不用担心闪避会打断连招,因为游戏中也融入了经典的Offset(闪避后保持连段)机制。
综合下来,这些元素就构成了一个非常简洁,但是又具有强大爽感的战斗体验:平A→闪避→触发切手技→残血终结。中间除了循环前面的过程外,还可以随时释放道具,整体节奏明快又流畅。
当然,更重要的是武器设计足够多元化,这才能让玩家自行摸索不同武器的节奏、手感、特性,再结合自己的喜好,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双武器连段。比如最简单的一种,就是以攻速快、触发快的剖鱼刀作为触发器,打出另一把武器的切手技(如上一张图所示);盾牌就更直接,只要格挡一次攻击,就能直接触发切手技。
其他长枪短剑、弩箭法杖、飞镖苦无……搭配起来也是各有各的优劣。目前游戏内有12种武器,虽然还不算多,但总有一把适合你。葡萄君最喜欢的一把武器叫节奏弓,它的设计类似于《死亡细胞》里的节奏琴,要求你按一定节奏来发射,有种打音游的感觉。
没错,音游感!在熟练后,你会感受到这个词,就是《风中行者》战斗体验的精髓。只不过它要你熟悉的,是如何摸索、构筑、利用好自己连段的节奏,来应对怪物和BOSS的攻击节奏。这也是它相比《黑帝斯》之类,同样是3D俯视角Roguelike的游戏时,最大的一个特色。
既然设计这么好,那为啥还有很多人打差评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比起美术和战斗这两块长板,《风中行者》在最关键的Roguelike和基础体验部分实在是有点拉胯,甚至不能说做到了及格水平。
一方面,游戏中的局内、局外成长,作为Roguelike的体验来说都不达标。局内的成长方式基本有4种:遗物、强化、武器、道具。其中最关键的遗物,玩家起初只有三个格子,占满后拿到新遗物就得替换。要升级格子,就不得不经历非常漫长的局外成长——但即使升满,这可怜的数量能构成的流派也乏善可陈,对操作模式和体验的影响并没那么大。
武器和道具这部分,则没有稳定的养成路径,只能随缘拾取或购买更高等级的武器。换句话说,运气差点,爆不出你最喜欢的武器,你就必须在低数值和不习惯的连段模式中,被迫选择一个来忍受——除非你已经精通所有武器。
那强化呢?这部分基本是纯数值成长。但偏偏游戏中的数值像是用脚填的一样,即使你强化了三四次血量,后期的小怪还是能两下把你秒了。更别提《风中行者》好的不学,偏偏像是和《艾尔登法环》偷师似的,学了一堆快慢刀、连环斩……导致战斗的容错率极低,非常容易暴毙。
局外的设计呢,就更幽默了——由于格子有限,你在局内辛苦收集的资源,拿来解锁遗物后,反而会导致遗物池子混乱,更难随机到你想要的东西。就好比《杀戮尖塔》里构筑牌组,你买了一堆没用的牌,还没法删除一样。
几个部分,没有一个做好,结果就是:《风中行者》的局内战斗虽爽,但前后变化根本不大,体验上缺乏质变,基本只能靠玩家硬凹操作。作为一款Roguelike,越玩越索然无味,这简直是最大的耻辱了。
另一方面,《风中行者》确实还有太多的缺憾和瑕疵。比如地图形式虽新颖,实际上过于一本道;内容量实在太少,只能靠变态数值和漫长的局外养成强行拖时长;以及画风和特效虽然华丽,但也确实有过于鲜艳和光污染的问题,看多了很容易产生视觉和精神的双重疲劳。
有这么多问题在,即便考虑到《风中行者》还处于EA阶段,也实在不太够看。更别提要把它,和已经极其完整、深度、流畅的《死亡细胞》相比……
但您猜怎么着?《风中行者》的原罪,不仅仅是被拿来和神作比较,甚至是被视为“牺牲”了《死亡细胞》的元凶。
这个故事说来话长,还要从《死亡细胞》的团队讲起:MT这支团队非常特殊,因为他们并非寻常的公司,而是正经的“合作社”,不论logo还是制度,都非常根正苗红——团队里的所有人都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大事小情投票表决。团队的股份、项目所得的营收,也由所有成员均分。听起来就不可思议、难以想象,对吧?
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制度,合作社也只能尽量做到平等,却难以经受许多事情的考验。
MT研发出这款游戏、完成第二部DLC之后,一项考验就出现了:团队中的部分人希望放弃《死亡细胞》后续开发,转向新作;另一些人则放不下这款心血结晶,还想把它一直做下去。但意见相冲,实在谈不妥,于是MT原本的营销总监Steve Filby,就带着几人离开MT,组建了一支新团队,负责后续的DLC研发和运营维护工作。
有趣的是,这支新团队被命名为EE——Evil Empire。它不像MT走合作社的路子,而是放弃了所谓的平等,重归传统公司按劳分配的制度。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EE官网
此后的五年,EE对于《死亡细胞》算是尽心尽力,为游戏发布了4个DLC,免费更新、完善了许多内容,受到玩家一致好评。他们的计划还有不少,画了一堆大饼,甚至还说过,要在2025年推出回馈中国玩家的中国风武器。任何一个《死亡细胞》的老玩家都不难明白,他们是真正热爱这款游戏的一群人。
然而就在今年2月,MT非常突兀地中止了《死亡细胞》的后续开发,EE也不得不和他们一直维护的游戏说再见。
玩家们不明就里,MT也没有公布具体原因。但《死亡细胞》的前主设计与主程、MT创始人之一Sébastien Benard,倒是在网上对MT开团,曝光他们是为了给新作《风中行者》让路,才强行中止了《死亡细胞》的开发。
完整公告与文章信息,可查看B站@谜之声 在今年2月14日发布的专栏
如果他所言非虚,MT的做法就真的莫名其妙,而且不太厚道了。因为作为合作伙伴,他们实际上一直未在商店等页面注明EE这支团队,却利用IP方的权力中止了开发。而且很多玩家还发现,《风中行者》的宣发反倒有蹭《死亡细胞》的嫌疑……明里暗里种种事迹,都让老玩家们恨死了MT。
当然,Sébastien Benard的说法也只是一面之词,目前还没法完全证实。而且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说,MT的确有这个决策权。你也不能奢求每个游戏人,都像《星露谷物语》的作者Eric Barone一样,愿意用一辈子来做一款游戏。
Eric Barone的发言:“我对《星露谷物语》有很多想法。我觉得我可以用余生来做这件事,不断改进,添加更多内容、充实现有内容。”
但这么一款传奇作品,陪伴了很多老玩家六七年、上万小时的游戏,也是EE的心头肉,就这么草率又无意义地被掐掉,也一定在情感上伤害了无数人。
最大的灵魂拷问就是:为一款半成品新作,牺牲一代神作的后续开发,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如果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或许还有一层更加令人感叹——一支小团队,在尚未成功时往往还可以共患难,保持着高涨的热情、狂热的研发氛围。但俗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成功之后,团队的意见反而会出现分歧,利益的分配可以平等,却很难做到一切公平。久而久之,理想也会不可避免地被现实击垮。
这不止是MT和EE、《死亡细胞》和《风中行者》的故事,类似的情境,也在许多国内团队身上发生过。
比如某位游戏公司老板就曾告诉我,最初创业时,他们的团队经常通宵加班,但大家目标一致,都不觉得累。可是一款产品做成以后,再进来的人心态就成了:这家公司赚钱了,我要进来赚钱——而不是先把产品做好再赚钱。而且在原本的核心团队也被拆散、分配后,最终出现很多结构性问题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据说后来,许多老员工离开时还问过他:“为什么一开始明明很累还是开心,后面不累了,反而不开心了?”
这样的故事,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因为做游戏,可能就是这样一件既美丽又危险的事。它不止关系到对研发设计的思考、创意和思维的碰撞,大部分时候,也会让创作者们不得不经受人性的考验,面对那些更复杂的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葡萄”(ID:youxiputao),作者:以撒,36氪经授权发布。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4-12-23
36氪 2024-12-23
IT之家 2024-12-23
36氪 2024-12-23
腾讯科技 2024-12-23
IT时报 2024-12-23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4-12-23
钛媒体APP 2024-12-23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4-12-23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