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图说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变迁史(下):大战中的改造和舰型的变迁

作者:霧島代艦_krsmDaikan发布时间:2024-08-16

大战中的改造和舰型的变迁

      对于开战后不久完工的大和号、第二年8月完工的武藏号来说,从战局的发展来看,改善强化对空防御是第一要求。

      第7图表现了大和号新造完成时,作为对空火炮,6座双联装40倍八九式127mm高炮和8座三联装九六式25mm机炮都安装了防爆风罩,另外作为近距离防御,2座双联装九三式13mm机枪被设置在舰桥两侧。

      大和号完工后,舰队方面指出,首先是副炮炮塔防御薄弱,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明显的漏洞设计。不用说,大和级装备的三联装155mm炮塔挪用的是最上级换装203mm炮塔时拆下的炮塔,也有说法称与其说是挪用,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就有这种企图。

*注:副炮防御问题放到下面再说。关于副炮的采用,其实在1934年时还考虑的是双联装155mm炮塔,而没有准备直接采用最上级换下的三联装155mm炮塔。后来到1935年时,军令部也只是提出4座三联装155mm炮塔或双联装203mm炮塔的要求,甚至到A140I案时还考虑了四联装155mm炮塔,这说明设计时也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最后刚好用上了现成的三联装155mm炮塔。

      不过,不管怎么说,最上级炮塔的防御和以前的条约型巡洋舰的炮塔一样,都是用25mm左右的装甲围起来的,别说460mm炮,就连155mm炮都不能防御,单纯只能起到防破片作用。

      最严重的问题是,设置在中线的一、四号炮与前后主炮塔的距离很近,下方弹药库相邻,因此在受到直击炸弹的情况下,炸弹很有可能掉到下方爆炸,担心主炮弹药库也会受到牵连。

      只是对此,如果在副炮炮塔上追加防御装甲,也会使其在转动变得笨重,无法发挥原本副炮的功能而不适用。最终,在圆柱支筒上追加28mm左右的装甲,并且对于从炮塔旋转部进入并在内部爆炸的炸弹,决定增加防火装置等对策。

      对此,从同一时期的各国战列舰来看,即使是与大和级一样同时采用副炮和高炮的德国俾斯麦级,也在副炮炮塔上配置了100~35mm装甲;在意大利的利托里奥级、法国的黎塞留级上,也有135~35mm和135~70mm左右的防御,比大和级更强;在采用高平两用副炮的美国北卡罗来纳级的双联装127mm炮塔上,也有49mm装甲。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副炮炮塔防御上,要实现对应主炮的防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的问题可以说是副炮的配置,只考虑可以朝向两舷这种用兵上的便利性,就直接让这种防御薄弱的副炮与主炮塔紧贴配置,可以说是明显的疑问。

      顺带一提,之前装备副炮的德、意、法各舰都完全没有采用这种配置(加斯科涅、阿尔萨斯:???),乍一看是保守地配置在侧舷的甲板上,或者像黎塞留号那样主副炮前后分离的方式,很明显这是出于防御上的考虑,值得思考(?)

*注:这里对大和级副炮的评价有失偏颇。实际上,炮位的损坏并不一定会牵连弹药库。一战时期,也有不少炮廓式副炮的炮位弹药殉爆,但火势并未传播到弹药库,所以总体上没有风险,这里也是如此。相同的炮塔设计作为重巡的主炮塔,被用在重巡上,也并未见到各种炮塔防护薄弱会威胁弹药库的异议。

在面对发射过来的炮弹时,大和级副炮扬弹口周围厚重的环形装甲可以充分抵挡炮弹,阻止其通过扬弹口进入弹药库。在面对航弹时,只开了很小的扬弹口,并在周围设置了环形装甲,目标尺寸已经被控制在最小了,命中概率极低,且不说大和级,实战中经常遭受航弹攻击的重巡也顶多只被毁掉了炮塔,并未出现危及弹药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做好防火,那就进一步削弱了航弹的威胁。

综上,对于副炮的担忧,实际上更多的是杞人忧天,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恐怖,而舰本四部在设计防御时也专门针对性考虑了这一问题。

至于其他没有将副炮设置在中线的战列舰,实际上还得观察弹药库的位置,毕竟无论副炮如何设置,弹药库都是要占长度的,即使不像大和那样设置在中线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也就谈不上能只从副炮布局就能得出其在防御上的优越性,比如美国战列舰的副炮弹药库设置在动力舱上,实际上就有一定的隐患。

真的忍不住吐槽一句,日本人咋这么会妄自菲薄啊……

      关于副炮防御强化工事,是1942年3月发布的训令,一般认为大和号是在进入1943年后实施的,而武藏号是完工前实施。

      另外,武藏号相比大和号,改良了司令部设施,据说实施这个导致完工时间延长了三个月。除了增强司令部设施外,还进行了信号指挥所、信号所的修改,据说还实施了通信指挥室的修改。

      武藏号编入联合舰队后不久(1943年2月),旗舰由大和号改为武藏号,大概是因为实施了设施的修改吧。

      在此之前,在1942年6月发布了武藏号增加机炮(第一次)的训令,据推测,完工交付时增加了4座三联装25mm机炮,位置应该在左右二、三号副炮前后的上甲板上。

      在大和上,实施的时间被认为是1943年7月,在吴入坞时实施的。另外,这个增设机炮也被认为是副炮防御对策的一环。

      武藏号在完工后不久的1942年9月,装备了21号雷达,在顶部的15米测距仪上,两组天线分别设置在其左右。这是继伊势号和日向号试验装备后,首次装备的战列舰,大和号则是在1943年7月的工事中装备的。

      相对于对空用的21号,大和号和武藏号貌似都是1943年7月左右装备的对海用的22号雷达,两艘舰都在前舰桥上的昼战舰桥两侧的后下方分别装备了两台。这时的状态如图8所示。

      在此之前的1942年7月,作为战训对策,要求关闭舷窗,大和级满载水线上方5米以下的舷窗都要关闭,但实施的具体时间不明确,推测在1943年中期结束时已经完成了。

      另外,在强化副炮防御的同时 也实施了减少重油搭载量的方案,按照原本的计划,16节的续航力为7200海里,所需重油量为6300公吨,在16节下的实际的续航已经超过了10000海里,为了应对改善工事带来的重量增加部分,实施了削减重油搭载量并移动了重油库。

      舵及操纵装置方面,大和号在完工后追加装备了三重式液压传动操舵装置,并增设了柴油液压泵作为备用操舵机械,推测这些都是比叡号在瓜岛战沉之前就进行的改善。

      1943年12月24日,大和号在特鲁克西方180海里处航行时,美国鳐鱼号潜艇发射的四枚鱼雷中的一枚命中右舷轮机舱后端附近的防雷鼓包,只在鼓包表面形成破孔,内侧的装甲没有出现问题。但由于爆炸的冲击,侧舷装甲的下端部被推入内侧,作为装甲背板构造的三角形支撑结构内移,冲破内侧的防破片纵壁,又使轮机舱和弹药库的纵壁变形,导致意外进水。

      这些是后来返回吴后的结论,因此对大和号实施了对策,在上部火药库内侧新设纵壁、在侧舷设置防水区域、强化装甲背板等,但武藏号似乎还未实施对策就终结了。

      大和号在这次损伤修理期中,同时实施增强防空武器,拆除两舷的二、三号副炮,在两舷各增加了3座双联装127mm高炮,合计6座。由于来不及制作防爆风罩,于是将原有高炮的罩子替换到新设的高炮上,旧位置的高炮裸露了。机炮方面,追加装备了12座三联装25mm机炮和26门单装25mm机炮,合计24座三联装25mm机炮。

      在这时候,和高炮一样,新造时装备的三联装机炮的防爆风罩也全部被拆除,好像被分配给了新设的机炮。此外,1943年7月增设的机炮也被转移,包括新造时装备的8座在内,16座都带有罩子。

      为了应对机炮的大幅增加,机炮指挥仪也在原有的4座基础上,追加了8座,分别位于前舰桥的一、二号探照灯指挥仪拆除位置、5米高射测距仪拆除位置以及后部舰桥两侧、舰艉弹射指挥所两侧等处。弹射指挥所两侧的装有防爆风罩。

      对于高炮的增加,拆除了七、八号探照灯,在其位置上设置了九四式,没有被拆除的七、八号探照灯指挥仪,则代替原来的一、二号指挥仪来对一、二号探照灯实施指挥。

      对于雷达,这时在后桅中段两侧装备两台13号雷达,并在后桅后方设置雷达室(第三)。

      可能是以前装备的22号雷达妨碍了下方13mm机枪的射击,于是将装备位置转移到了昼战舰桥的两边正侧位置。

      另外,在信号所两侧新设了二式哨信仪,由于机炮操作人员的增加,在前舰桥基部后方新设置了兵员待机所,原本在这里的高炮装填演习炮被移动到了后部副炮右侧的上甲板上。

      由于上甲板装备机炮的缘故,司令塔两侧的9米舢板吊艇柱被往前移了一艘舢板长度的距离,同样的,后桅横方向侧舷的中部破雷卫扬收用支柱和系船柱也分别朝后方移设。

      这时候的舰艏锚甲板后端两侧舷舢板用吊艇柱,也移设到了后部副炮两侧侧舷。

      大和号在1944年4月完成了这些工事,替代当时因雷击受损而返回吴的武藏号返回舰队。

      武藏号在1944年3月29日,察觉到美国机动部队来袭,从帕劳出港时,遭到伏击的美国金枪鱼号潜艇的攻击,发射的六枚鱼雷中的一枚击中左舷舰艏水线以下约6米处,造成大破口,进水约3000吨,7人战死,2人战伤,但仍能继续航行。但是,这也是显示大和号艏艉无防护区部分结构薄弱的警钟之一。

      武藏号于4月3日返回吴,立即实施损伤修理的同时,也实施了之前在大和号上实施过的改造工事。但是武藏号的情况是,增加的高炮似乎并不符合要求,虽然完成了两侧副炮的拆除并增加了高炮的炮座,但是增加高炮的工事却被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该处增加了相同数量的三联装25mm机炮(6座),共计30座,还装备了25门单装25mm机炮。

      因此,没有移除先前高炮的罩子。另外,也没有实施九四式高射装置的增设,这可以从武藏号最后的舰影上大致证实。

      从机炮比大和号多的情况来看,很有可能在七、八号探照灯的位置上设置了机炮指挥仪。

      另外,针对武藏号增加的机炮,也有说法认为类比大和,不止是高炮炮座上的6座,另外还有2座。

      除了这些机炮和高炮的差异外,武藏号几乎和大和号的情况一样,不过本舰的工期也很短,4月底就结束工事准备出击,5月11日从日本本土出击。

      两舰在参加阿号作战(马里亚纳海战)后,于同年6月24日返回柱岛,到7月9日出击为止,追加了5座三联装25mm机炮,大和号的状态如图9所示。

      据说当时增加的机炮都没有罩子,而是直接装备在上甲板上,前后副炮两侧附近。另外在这一时期,舷窗也被大量封闭,似乎是不沉对策之一。

      武藏号就这样没有回到本土,于1944年10月24日在锡布延海沉没。

      从上午10点25分到下午2点45分,大约四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武藏号遭受了约六次共计超过150架飞机的袭击,造成鱼雷命中20枚、直击弹17枚、近失弹20枚以上的损伤,特别是最后的第六次空袭的致命伤,于晚上七点半左右翻沉。

      这是迄今为止在海上航行的舰艇所遭受的最大损失,2329名船员中有248人战死,775人失踪。关于本舰的沉没经过,当时准备在日后进行相当详细的调查等,以作为战训对策,但还未实施调查就结束了。

      大和号在这次战斗中,前甲板也遭遇了两枚直击弹,之后在返回的途中,前甲板部再次遭遇两枚直击弹,但对战斗航行没有影响。11月23日,大和号返回柱岛。第二天,进入柱岛,到12月底为止,进行损伤的修理和增加机炮的准备。

      在这次工事中,追加装备了21座三联装25mm机炮,三联装机炮总数达到了50座、150门。对于增加的三联装机炮,除了中部侧舷的8座之外,都没有罩子,装备在主炮塔上、主炮附近的上甲板上、舰艉端等处,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爆风的影响,主炮开火时不能调配人员,这也是不得已的。

      另外,从上次战斗的战训来看,由于受到爆风影响,上甲板装备的单装25mm机炮几乎无法使用,所以除了舰艉的2门外,其余的似乎都被拆除了。

      此外,随着机炮的增加,三、四号探照灯和一、二号(原本的七、八号)探照灯指挥仪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机炮指挥仪,并在两舷的五、九号以及六、十号高炮之间分别追加了机炮指挥仪,好像总共增设了6座机炮指挥仪。该状态如第10图所示。

      这可以说是大和号的最终状态,1945年4月6日,大和号从德山出发,企图突入冲绳。

      4月7日,大和号在九州西南海面遭到美国航空母舰的386架飞机多次空袭,被10枚鱼雷和5枚炸弹命中,于下午两点半左右翻沉。2767名舰员中,获救生还者仅有276人,大约九成以上的舰员全部遇难。

      另表显示了大和号、武藏号在大战中的武备变化,请参考。

主要引用文献

戰艦大和/松本喜太郎著

日本軍艦史稿/遠藤昭編

戦艦大和、武蔵\不二美術模型出版部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