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一本书,一座岛:《瓦尔登湖》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作者:中国绿会发布时间:2024-09-14

本文约6800字,阅读约13分钟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https://mp.weixin.qq.com/s/IwGsmyi12vLf23odEQ7Tew

瓦尔登湖。图源:walden.org


梭罗
,一个与世无争的灵魂,一个向往自然的心灵。他是《瓦尔登湖》的作者,一个用文字丈量孤独与自由的哲学家。

想象一下,远离喧嚣的城市,在一片宁静的湖畔,自己动手建起一个小木屋。梭罗就是这样做的。他带着最简单的工具,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在这段与世隔绝的日子里,他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梭罗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而是一个审视现实的人。他并不是厌恶社会,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种更简单、更纯粹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太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忘记了内心的需求。梭罗的瓦尔登湖实验,就是一次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挑战。

梭罗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他写到湖水的清澈,森林的寂静,鸟儿的歌声,花儿的芬芳。他写到自己如何种植蔬菜,如何砍柴生火,如何观察天气的变化。在他的笔下,自然不再是冰冷的科学对象,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灵性的世界。


(亨利·戴维·梭罗的影像,这时他大概39岁。尽管梭罗在文学界享有盛名,他却对自己的形象并不自信。在1856年,一位名为卡尔文·R·格林的梭罗崇拜者写信给梭罗,请求一张他的照片。梭罗起初拒绝了这个请求,他认为自己的书已经充分展现了他的内在,而他的外貌并不值得一看。然而,在格林的坚持下,梭罗最终答应了这个要求。1856年6月,梭罗在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市旅行时,前往当地的达盖尔摄影馆拍摄了三张肖像照片。他将其中两张送给了自己的朋友,而第三张则寄给了卡尔文·格林。在信中,梭罗写道:“我在伍斯特拍摄了这张达盖尔肖像——我的朋友们认为它还不错,虽然比我本人看起来更好看。”这张照片是梭罗现存的唯一一张摄影肖像。它不仅记录了梭罗的外貌,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形象的复杂态度。尽管梭罗曾对自己的外貌感到自卑,但他最终还是满足了粉丝的请求,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作者:B. D. Maxham  (1821–1899))

梭罗是谁?

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和自然主义者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和自然主义者。1817年7月12日,他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后来毕业于哈佛大学。最著名的经历是他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隐居生活,期间他自力更生,与自然融为一体,并写下了不朽名著《瓦尔登湖》。这本书记录了他对简单生活、自然与人关系的深刻思考,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梭罗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界,也对后来的环保运动、“公民不服从运动”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你读过他的《瓦尔登湖》,很难不被他的倡导所吸引——他主张回归自然,过一种简单、自给自足的生活。梭罗的思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他所倡导的环保意识、个人主义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但是人们的思想被时代的框架所局限的情况却从不少见。事实上,他在世的时候,自己的书籍销量少得可怜。梭罗的思想在当时显得过于超前,许多人无法理解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瓦尔登湖》首印2000册,虽然最初的销售情况还迷迷糊糊,但很快便趋于平缓。几年后,出版社的仓库里还积压着大量未售出的《瓦尔登湖》。

面对这样的情况,梭罗在他的日记中曾自嘲道:

“我有一大堆自己写的书,足够让我终身取暖了。”

在19世纪中期,梭罗的思想如同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深藏于瓦尔登湖畔。直到爱默生将他的一些作品整理出版后,才逐渐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即使是注意到的,也有不少嘲笑和讥讽,比如当时的诗人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讨厌他认为《瓦尔登湖》的“邪恶”“异教”信息,声称梭罗希望人类“降低自己到一只土拨鼠的水平,用四条腿走路”。

不过,梭罗的思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埋没。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

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品,竟然总是要等到作者去世之后才能盖棺论定。一些经典之作,可在作者的时代并不符合主流审美、思想或价值观,难以被当时的读者和评论家们所接受。就像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过于强调个人主义、自然主义和简朴生活,这在工业化浪潮中的19世纪并不符合大众追求进步和财富积累的主流价值观。真正的经典作品是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只有那些在漫长的历史中依然具有思想深度、艺术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作品,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作品逐渐被遗忘,而一些被低估的作品,会逐渐脱颖而出——是金子总是要闪光,不会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上图:1854年出版的《瓦尔登湖》第一版封面。图源:网络)

瓦尔登湖——冰蚀湖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湖泊


瓦尔登湖,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是一个因作家亨利·大卫·梭罗而声名远播的湖泊。它的形成颇具自然奇观。数万年前,冰川退缩时,在地表留下了许多凹陷,瓦尔登湖便是其中之一,属于冰蚀湖。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泥沙清晰可见。湖岸线曲折多变,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梭罗曾这样描述:“湖水清澈透明,仿佛是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绿色的森林之中。” 他将湖水比作一面镜子,映照出天空的湛蓝和岸边的绿树。

(上图:2010年的瓦尔登湖。图片来源:Ptwo from Allahabad, India)

在他心中,这个湖美得无与伦比。

从水文特征来看,瓦尔登湖的水量相对稳定,主要依靠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湖水在一年四季中温度变化明显,冬季湖面会结冰。湖中的水生植物种类丰富,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由于地处温带地区,瓦尔登湖的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春季,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夏季,湖水清澈,绿树成荫;秋季,树叶变黄,景色宜人;冬季,湖面结冰,一片银白,成为孩子们嬉戏的乐园。梭罗曾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面结冰时的景象: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就像一块巨大的镜子,反射着冬日的阳光。

瓦尔登湖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生态系统。湖中的鱼类、两栖动物、昆虫等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湖岸边的森林为鸟类提供了筑巢和栖息的场所,也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瓦尔登湖的生态环境相对原始,为研究自然生态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在梭罗的笔下,他将瓦尔登湖视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与之对话,与之共生。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湖畔,亲身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慎独中的超越。


图源:walden.org

(BTW:笔者在检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如今该地还面临着一些新的环境挑战。根据一个“瓦尔登森林项目”官网发布的消息:1958年,在当地争议中,康科德垃圾填埋场建在靠近瓦尔登湖的土地上。当时它开业时,预计它将是一个临时垃圾填埋场,目标是恢复该区域的自然状态。现在,66年后,垃圾填埋场仍然存在,并且已经多次扩建。1994年,“瓦尔登森林项目”成功地倡导了永久关闭垃圾填埋场。然而,它仍然用于各种市政目的。该机构的官网称:虽然其中一些目的(如太阳能电池板)是必要的,但由于没有限制该场地开发的规定,未来某个时候可能会导致大规模商业开发。“我们的目标是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因为它将对瓦尔登湖和瓦尔登森林的生态和历史完整性产生深远而永久的负面影响。”图源:walden.org)

超验主义

鼻祖级人物


这里面还要提一下“超验主义”这个概念。事实上,《瓦尔登湖》作为我的枕边书,早已经被“翻烂”了,它带给我的体验,跟几十年前读《三国演义》、《红楼梦》那样反反复复的琢磨和体会是一样的。在阅读中,不时地还会读到他跟幻想中的人物的对话和相处的情形。

“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是一种强调个人直觉、自然体验和精神超越的哲学。作为19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哲学和文学运动,主要兴起于在新英格兰地区。它强调个人直觉、自然体验和精神超越,认为人类灵魂与宇宙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该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强调人与自然、精神和神性的内在联系,提倡个人主义和简单生活方式。梭罗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将这种哲学思想融入到对瓦尔登湖的描写中。


(上图:瓦尔登湖畔,梭罗小屋旁,哲思流淌。梭罗写在这本书中的原话:“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摄影:Alex from Ithaca, NY,2010年摄)

这里面还得提提另外一个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爱默生是超验主义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对梭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既是类似于“师徒”的关系,也是朋友,也有过一些摩擦。梭罗是爱默生的忠实追随者,他深受爱默生哲学思想的熏陶。梭罗和爱默生都居住在康科德镇,他们经常在一起散步、谈论哲学,并互相支持。爱默生鼓励梭罗独立思考,并支持他进行实验性的生活。

“自然与神性的统一”是超验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梭罗认为,自然界是神圣的,人类可以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体验神性的存在。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将湖泊、森林、星空等自然景象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认为它们是人类灵魂的镜子,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实现精神的升华。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梭罗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神圣力量,这种力量指引人们走向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瓦尔登湖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代表着纯净的心灵和精神的净化之地。在湖畔的简朴生活中,梭罗通过观察自然的细微变化,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体验也让他感悟到生命的神圣本质。

二是简单生活与精神追求,也是超验主义的重要主张。超验主义者认为,物质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简单的生活方式更能让人们专注于精神的追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时间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摒弃了社会上的物质欲望和奢侈品。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最基本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他相信,这种简单的生活能够让人摆脱物质的束缚,从而追寻更高的精神境界。在梭罗看来,简单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哲学态度,是追求内心自由和精神独立的途径。他在有一章中曾经写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一个人越是能够放弃一些东西,越是富有。”

个人主义与独立精神,也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大力倡导的理念。超验主义提倡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直觉和体验,主张人们应该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观念。梭罗在书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制度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批判,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拒绝被社会的惯性所支配。他的这段湖畔生活,本质上是一次与社会的自觉疏离,是对个体精神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探索。通过这种自我流放式的生活方式,梭罗向读者展示了如何通过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入探索,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比如他说,

“如果一个人不跟随他的同伴们步伐,而是按照不同的鼓声行进,或许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手。”


“多数人的规则,绝不是我判断是非的标准。”

“我去森林的原因是我想要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够学会生活要教会我的东西,免得在我死去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活过。”

另外,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这种理念也自始至终的贯穿在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征服自然、或视其为“资源”。在书中,梭罗详细描写了湖畔的四季变化、动植物的生长和湖面的波光粼粼,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刻敬畏之情。他通过这些描写,试图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爱与尊重,并提倡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梭罗相信,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和自由。他在书中写道, “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不惜破坏自然环境,这是愚蠢的。”“我们应该学会节制,不要过度索取自然。”


(上图:瓦尔登湖畔梭罗小屋(复制品)。图片来源:RhythmicQuietude)

梭罗眼中的“善”、“慈善”

伦理学观点


“善是唯一永远也不会亏本的投资。”他曾经写道。

从人性的观点来看,他显然是一个“性善论”者。

“灵魂会因处境而误解自己的身份,直到圣贤揭露真相,方知自己是婆罗门。”梭罗似乎有一种“人性本善,但是容易被蒙蔽”的观点。他还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我对许多旅客描述它们的情况、踪迹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叫唤。我曾遇到过一二人,他们曾听见猎犬吠声,奔马蹄音,甚至还看到斑鸠隐入云中。他们也急于追寻它们回来,像是他们自己遗失了它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遗失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找,有的人无动于衷。”我看到有一些人对此的解释,说是对于“人丢失的梦想”的比喻。我觉得不是,更应该是对于人的本性(性本善)的丢失的追回、已经被蒙蔽之后的uncover。

他是如此的纯粹,以至于,村里远近的小孩子们都喜欢找他玩。他也喜欢跟小孩子们玩。

他追求“返璞归真”,是相信人性的最初的“赤子之心”和纯洁、伟大的。印象相当深刻的是他对于一个爱尔兰人的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的描述:皮肤“皱皱巴巴”,那副面貌,却像个天生的哲学王;在孩子看来,其他人都是他的臣民。接着又叹息:可惜这孩子长大了之后,就要变为碌碌无为的人了。

不过,他对于对传统慈善是怀疑的。不少人关心他做了多少慈善,他曾经提到过,“其他人好奇地想知道我将收入的多少部分用于慈善事业;以及一些有大家庭的人,我养了多少穷孩子……不幸的是,由于我经验的狭窄,我被限制在这个主题上”。他认为,当时许多“慈善家”的行善,是出于社会压力或自我满足,而非真正关心受助者的福祉。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那些自诩为慈善家的朋友,往往从未真正了解贫困。”

梭罗认为,真正的慈善应该基于个人的真诚关怀和自我牺牲,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赏或提升社会地位。他提到,“我不否认这种牺牲的高贵,但是这种高贵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被强加的。”

梭罗认为,许多慈善行为只是在治标不治本,忽视了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他提倡通过教育和启发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施舍:“不要浪费你的金钱在慈善上,而是将你的智慧和同情心用于改善社会结构。”

乐观向上,追求整理的人

无论在哪儿都可以过得很好

“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得很好,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读《瓦尔登湖》时,喜欢看他算账——自己种了多少东西、卖的了多少钱,然后就花费了多少钱。这些都是屈指可数的小小的数字,但是这个人,有发自内心的骄傲,从不认为自己贫穷。相反,他认为自己很富有,“最美好的事物永远是免费的,阳光、空气、水,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无价之宝。”

他说自己没有老鼠等东西的骚扰和困扰,是因为自家家徒四壁、没有能让老鼠感兴趣的东西;

他乐于享受孤独,安贫乐道,颇有点“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的颜回做派。而且书中经常引用中国的儒家、道家的思想(不知他最初看到的中译本是谁的翻译版?不过高尚的思想是穿越时空、不约而同的)。孔子说的“君子慎独”在他那里是有深度的共鸣的。他说,

社交往往廉价。相聚的时间之短促,来不及使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他始终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智慧和纯洁来自努力,无知和纵欲来自懒惰。”

梭罗在23岁时曾追求一位17岁的少女(艾伦·塞沃尔),但最终未能成功,在对方父亲的干涉下被拒绝。这段经历对年轻的梭罗来说可能是一次情感上的冲击,也可能对他日后的感情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梭罗生前,许多蕴藏着深刻思想的文字都深藏在未出版的日记和手稿中。这些未经雕琢的文学瑰宝,如《瓦尔登湖》的前身、《河上一周》的雏形,以及那些关于自然、社会、哲学的随想,都静静地躺在抽屉里,等待着被世人发现。直到梭罗去世后,人们才逐渐整理出版了这些作品,如《远足》、《缅因森林》等。正是通过这些未竟之作,我们今人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梭罗的思想世界,窥见他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与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亨利·大卫·梭罗于1862年5月6日去世,享年44岁。他的去世是由于结核病(当时常被称为“肺病”)。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在19世纪的医疗条件下,治愈率是很低的(梭罗的家族中就有几位亲人死于肺结核,这可能与他的早逝有关)。梭罗在他人生中最后几年已经深受疾病的困扰,这种疾病逐渐削弱了他的身体。他在生前的最后几年中,尽管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但他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和哲学的深刻思考,继续写作并与朋友们讨论他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个人思想。


(上图:43岁的梭罗。这是在梭罗生命的最后阶段,E.S. Dunshee在1861年8月21日用安布罗类型相机捕捉了他的身影,留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

如果他没有这么英年早逝,不知又会给后人留下多少精神宝藏。


欢迎分享你的想法!(请文末留言)

THE END

湿


文 | Linda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David_Thoreau
https://www.walden.org/
https://www.walden.org/wp-content/uploads/2016/03/IndianNotebooks-1.pd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_Walk_to_Wachusett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thoreau/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Henry-David-Thoreau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 十三本经典自然书籍荐读 | 自然的馈赠:生物多样性带给我们什么?

❁ 荐读 | 梅林·谢尔德雷克《纠缠的生命》:人与自然通过无数看不见的纽带相连

❁ 拉拉湖:尼泊尔面积最大的湖泊

❁ 非洲第四大湖泊——图尔卡纳湖鱼类资源潜力巨大

❁ 全球变暖,林线升高,高山湖泊恐受影响

❁ 北极湖泊竟非传说中的“甲烷排放大罪魁”?!卫星透视揭秘

❁湖泊生态警钟:冬季道路除冰作业,过度用盐对水源地和地下水的影响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