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一个现象没?就是明明可以简单几句话说清楚的事,有些人就喜欢长篇大论,写个几千上万字,甚至从概念、定义开始聊,讲了半天都还没讲到重点。就给人一种强行“凑字”的感觉...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的,下面我从3个方面,给大家快速讲解下。
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该如何衡量?
转型的好不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自查?
数据是数字化的根,是数字化的基础。从数据入手,就能快速洞察,有效判断。我在 Gartner 企业数据及分析评估方法基础上,设计完善了“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五级分类”的思考框架,供大家参考。
数据管理分散,且基本没有利用
各方数据经常对不上,经常辩论究竟谁的数对
企业跨职能或层级的数据分享,通常只能以 Excel 表的形式实现
掌握数据的相关部门,内部开始重视数据质量,并通过数据分析,驱动本部门工作提升
IT部门试图在各职能、各层级及各系统间对齐拉通,但阻力很大,进展很少
企业开始制定数字化战略,但与业务还是两张皮
各职能、各层级及各系统间,基本做到了数据对齐,可以拉通整合为主数据源
业务领导人开始担当数字化转型一号位,把数据整合及利用融入日常业务
业务战略与数字化工作深度契合,数据驱动的敏捷组织开始初现雏形
业务数字化,能通过数据拉通,分析业务全过程及投入产出
管理数字化,能通过数据分析,驱动绩效管理、组织协同和业务创新
能力数字化,能通过数据挖掘,总结提炼最佳实践及经验教训,并积极推广
数据与业务充分融合,影响重大投资决策
引入外部数据,倒逼业务持续提升、管理持续提效、加速迭代创新
支撑战略落地,提升全局掌控,助力业务拓展,成为战略成败的关键要素
对照上述五级分类,不妨扪心自问,看看自家企业现在正处于哪一级。也许具体分级还有待商榷,或许核心团队还不能完全共识。但有一点, 应该基本没有争议,那就是大概率咱企业目前还都没有达到第四级至第五级的高级阶段。
这并非某一家企业的特例,而是整个行业的现实。正如中国2035数字化战略研究项目的牵头专家的分析判断:虽然中国传统行业产生的数据量极大,但真正存储下来的数据仅为北美的7%,而且大多还是以散乱的文件形式,散落在档案柜和硬盘中,真正的数据利用率不到0.4%。因此,从整体来看,传统行业的数据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
ok,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聊完了。
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步骤是制定战略规划。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明确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愿景。这包括确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预期成果以及所需的资源投入。同时,企业还需要评估自身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和企业文化等因素,以确保战略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需要搭建稳定、高效的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低代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这些平台将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助力企业实现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比如我们公司利用织信低代码平台,花了一年时间构建了8套主系统(MES/SRM/WMS/QMS/项目管理/CRM等)。现在基本上所有部门都实现了线上信息化和数据决策中心,对比以前,业务创新与决策效率均有大幅提升。
2. 业务流程优化: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消除冗余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具和方法,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数据分析与挖掘: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据。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中的价值,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人才培养与引进:
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拥有一支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人才队伍。因此,企业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方式,吸引和培养数字化人才,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这包括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跟踪行业最佳实践、积极参与技术合作与交流等。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深化和拓展。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战略。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按照合理的实施步骤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企业需要关注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