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体育是最大的救赎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辛晓彤 李莹
编辑|余乐
12月20日,在“《财经》年度对话2024:穿越变局的力量”期间,《财经》杂志副社长朱治彦与凯利时董事长、足球评论员刘建宏和爱奇艺副总裁郑晓奕就“新技术时代的体育与生活”展开专场对话。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朱治彦:2024年是体育大年,有很多体育赛事,包括欧洲杯、奥运会等。想问建宏,如何评价2024年这一年在整个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刘建宏:我先问一下现场的朋友,巴黎奥运会上中国第一枚金牌是谁?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如果让我说1984年、1988年的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是谁,我都能说上来,但今年第一枚金牌,我确实忘了。这就是这次奥运会的特点,大家的关注度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高,或者关注度会选择。比如郑钦文的网球是我关注比较多的,但是一些传统项目,兴趣没那么大了,从收视态度上有一些改变。欧洲杯也看,但它相对专业一点,给纯球迷准备的,而且欧洲杯对中国球迷不够友好,全是后半夜的比赛,除非老板不管你,否则看完欧洲杯第二天怎么上班?所以给比较资深的球迷准备的。
朱治彦:从视频平台角度观察体育赛事,爱奇艺后台反馈出来的数字如何?
朱治彦:今年国足世预赛的直播,爱奇艺很有亮点,央视也没有播,大家都在爱奇艺上看。
郑晓奕:因为拿了独家直播权。这里还要借机会跟(观看时遇到波折的)观众再做一次道歉,我们体育频道“瞬时涌入”的用户很多,近似春节联欢晚会级别的“瞬时涌入”,技术准备有一些欠缺。明年三月的赛事我们一定做好技术准备。
刘建宏:你们低估了中国球迷的热情和对足球的关注度。中国球迷(为了支持国足)都是默默地付了钱,上爱奇艺看直播。
朱治彦:国内赛事发生了很多变化,建宏怎么看?
刘建宏:2024年中国体育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大家对奥运会的关注度下降,只关心自己喜欢的赛事。你会发现马拉松赛事特别多,一到周末跑马拉松的人特别多,去年登记在册的赛事399场,还有三四百场规模比较大,但是没有登记在册的。一共将近800场马拉松赛事。今年还没有数据,我估计可能突破一千场。
郑晓奕:差不多,我今年已经跑了八场全程马拉松。有一次跟中国田联的秘书长聊,他提到今年到11月中旬全国备案在田联的大小赛事五百多场。
刘建宏:我觉得大大小小加起来超过一千场,这还不是巅峰。2019年全国1800多场马拉松赛事。现在赛事多了,人们开玩笑说跑者不够用了,因为跑马拉松的人没有那么多,这是一个变化。
周末的时候你还会发现打羽毛球的人很多,而且很少有人能单打。能够单打的绝对都是大神,到羽毛球场上基本上都打双打,为什么?双打刚好够你运动的量。如果没有专业训练,单人打球是覆盖不了球场,基本上两拍这个球就结束了。只有双打才能打起来,活动量也正好,所以大家超级喜欢打羽毛球。而且《柳叶刀》不也说了吗,挥拍运动有利于长寿。乒乓球适合你在单位的时候,中午热热身,因为打半天也不觉得累。网球场地大,但没有童子功很难打得起来。所以羽毛球现在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项运动。
还有一项运动年轻人比较喜欢——台球。疫情期间中国台球逆势增长,从20万家台球厅增加到现在40万家,整整增加了一倍。差不多400万张台子在台球厅里,一张球桌至少两个人,800万人;台球厅里一晚上不可能只有一桌人玩,翻一次台,1600万,中国现在1.4亿台球爱好者,出没在台球厅,台球是休闲,但同样也是体育。这也是2024年中国体育的变化。
朱治彦:是不是说明虽然大家看奥运会、欧洲杯没有以前那么痴迷,但实际上体育的参与度更强了?
刘建宏:对,我们常说职业体育是这样:一群应该去运动的人、看着一群应该休息的人在那儿拼命运动,对吧?实际上现在人们更多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关注自己的体育生活。体育其实还是一个对抗逆周期的行业,我们可以花很少的钱快速获得多巴胺、内啡肽,运动完了以后什么也不想了,洗个澡睡觉。
朱治彦:如何看待2024年各大赛事期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赛事转播中的角色转换和相互作用?
郑晓奕:大家对新媒体关注更多,新媒体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很高。防控期间爱奇艺线上用户特别多,但防控放开之后,出去旅游的人更多,观看时长就下降了,同比会下降大概10%。现在选择越发多元化,新媒体业态多,有机遇也有很严峻的挑战,尤其短剧、微短剧的崛起也争夺了长剧的市场。
朱治彦:爱奇艺用了哪些方法更好地转播体育赛事,你们有什么秘诀?
郑晓奕:拿欧洲杯来说,有各种直播赛事,我们还做了综艺、AI辅助。我们会用AI生成每天的战报、球员的信息,并推送给用户。技术升级让用户有了更好的画质体验,同时我们通过AR直播让用户有了更沉浸式的感受。
朱治彦:体育大年之后,建宏对2025年体育产业的商业机遇有没有什么预测和分析?
刘建宏:我先补充一句转播技术。技术我关注比较多,大家注意看的话,不管是世界杯还是奥运会,都是这些转播机构、视频机构展示新技术的重要舞台,俗称秀肌肉。比如说4K最早出现在大型赛事,8K也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已经可以肉眼看3D直播了……这次奥运会,那些特技的形态,例如“子弹时间”可能用得相对多。
但是作为一个老电视人,我看到的东西还停留电视时代,我认为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应该是传统电视转播的最后一届了。在这儿我做一个预言,2028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直播一定会有大量结合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大家观赛的体验和感受会完全不一样。
朱治彦:所有的技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当下有哪些已经在体育中应用的好的技术案例?
刘建宏:为什么说人工智能一定会改变体育传播?因为人工智能进入体育特别方便。刚才周鸿祎在讲大模型,你会发现卷来卷去,能做大模型的就那么几家,而且实际能力上也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所以现在大家回到垂直领域里面在寻找应用。
所有的体育项目规则都是一样的,场地是一样的。足球的场地大小可能还有弹性,但像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的场地一点弹性没有,是多大场地就多大场地。所以,固定人数、固定场地、固定规则、固定时间,还有固定的转播逻辑和编辑逻辑,人工智能落地在体育领域太合适了。
我六年前就看到了这点,所以一直在这个方向努力。今年,我们做了80场马拉松的服务,给每一个跑者提供自己的跑步短视频。跑完后在小程序上输入自己的号牌,视频就出来了。我们今年是toB和toC两个逻辑。toB就是有赞助商买单,toC是面向跑者付费下载,这两个路径今年都跑通了。有跑者从波士顿、芝加哥也带回了世界最顶级马拉松赛事给跑者提供的短视频,水平相近,但波士顿卖90美元,芝加哥卖66美元,我们卖20块钱人民币。我们今年已经在韩国做过第一场马拉松的服务,在海外云端的生产系统也已经搭建完毕。希望明年我们一边为国内的跑者服务,一边出海。
朱治彦:像这种技术,除了用在马拉松上,在其他运动上有没有?
刘建宏:逻辑是一样的。当我们能够为马拉松的跑者做服务,就可以为铁三、越野、自行车、滑雪提供服务。目前乒乓球和台球已经做出来了,全智能化的直播系统,不需要任何人,非常简单,扫码点启动,赛事就智能直播了。
郑晓奕:从跑者的角度看,以前不能想象电视台专门采访你。现在赛道上布了很多摄像机,我作为跑者,看到摄像机镜头,会跟它招手展示我的风采,跑完在小程序上可以立马扫我的号码牌,下载视频。有出发时候的镜头,有空镜大场景的镜头,有我个人的镜头和冲刺的镜头,可以组成完整一段视频,20块钱我肯定花,所以toC的市场很大。
朱治彦:AI是技术,体育故事和参与感是一种情感。技术如何能够和情感产生共鸣?
朱治彦:我自己也是足球迷,特别喜欢看球,这个技术在百姓参与的足球场上能实现吗?
刘建宏:作为一家科技的创业公司,要考虑现实,不能一上来就挑战太高难度的东西。足球一定是我们最后要攻克的。足球和橄榄球、棒球、冰球这有可能是体育王冠上最大的钻石。
郑晓奕:我补充一点,还有商业化的问题。有技术后面如果没有商业模式,作为一个商业公司是没办法落地执行的。爆款很难,内容跟商业性的平衡非常难,比如影视剧投入巨大,周期特别长,包括内容审查,各方面不确定性特别大,所以如果商业模式跟不上,实现盈利非常难。爱奇艺成立14年,前12年都是亏的,这两年才盈利,而且一直挣扎在盈利线上。影视剧的难点在于制作周期长。
举个例子,《我的阿勒泰》是一个八集短剧,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到了很好的结合,这个短剧自身盈利,而且影响了当地文旅,阿勒泰的旅游旺季以前只是雪季,现在提前到5月份。国际传播也很好,展示新疆风貌,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但是这样的剧很难,可能需要长期坚持内容创作,同时技术上做更多更好的服务,大家体验观感才会更好。
我们推出智能体“淘豆”,你可以跟他对话,比如说“帮我找今年最火的五部剧”,或者“近20年奥斯卡得奖电影”,它就会智能推给你。你还可以和虚拟角色对话,例如跟成毅对话,跟虚拟的角色对话,这是我们年底要推出的智能体。更多好的内容才能吸引大家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刘建宏:人工智能时代,体育可能是最大的“救赎”。因为我们也许很快就将迎来一周休三天,甚至四天。请问你干什么?体育,是最好的“救赎”。对孩子也是,人工智能替我们解决了太多问题,但孩子身上什么问题人工智能解决不了?运动能力。当你有运动能力,将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机会一定比别人更强。届时大家背后都有一个智能体,谁比谁聪明多少?但是我比你能跑,未来从社会上获取的资源就比不能跑马拉松的人多,这是一定的。未来社会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所以体育是人工智能的“救赎”,这是2024这一年,给大家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朱治彦:我们不难看出,在新技术的助力下,体育生活更加高效便捷,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新技术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塑造一个更好的体育生活的未来。
责编 | 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