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瓶颈是一份「馈赠」

作者:王智远发布时间:2024-12-25

瓶颈(Bottleneck),你遇到过吗?

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在个人发展或事业上,会碰到一种很难突破的难处。就像瓶子的脖子一样,那个地方窄,水流过不去,堵在那里。 

在生产线上,瓶颈指特别关键但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例如:如果某个环节的速度慢了,或者出现了其他问题,那么整个生产的速度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具体来说,生产线上最慢的环节被称为“瓶颈”;此外,瓶颈不仅仅指速度慢,还包括其他因素,如人手不足、材料迟到、机器故障、信息传递不畅等。 

所以,瓶颈在任何系统中都会存在,它是最薄弱环节。

01

然而,许多人遇到瓶颈时并不会积极处理,最终像鬼打墙一样,绕来绕去还是老样子。前几天看《再见爱人4》,里面李行亮和麦琳的对话,让我想起《最好的我们》里的一段对话:

女:你根本不懂我。男:你不说我怎么懂? 女:真正的懂不需要说;男:你说了我不就懂了吗?女:说出来有什么意义?我不说你也应该懂。   

男:我又不是算命的,怎么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女:我没什么意思。男:确实没意思。女:现在我说话,你觉得没意思了是吗?   

男:是我说的没意思吗?女:我说没意思就没意思吗?男: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段对话是不是很有趣?在我看来,瓶颈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指心理挤压点。

脑子里想法太多,我们就容易手忙脚乱,甚至郁闷。这时候,很多人会试着集中注意力来解决;集中注意力,就是在一堆任务里,快速挑出一个或者几个想法来专注。意识集中了,那种挤压感就没了。 

第二层可能不太友好,叫:临界点。 什么意思呢? 

提起它,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跑步。比如,一开始跑步时会觉得很累,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轻松;或者在积累财富时,起初进展缓慢,但一旦达到某个点,财富就会开始快速增长。 

所以,临界点就像是前进路上的一个坎。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看。 我觉得,临界点是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需要的条件。

想象一下,有两个状态,状态A和状态B。可以把临界点看成是A和B之间的小河,我们的任务就是搭座桥,从A走到B。 

这样看来,临界点并不仅是前进路上的一个简单目标。我们要关注这两个状态之间的联系。

做某件事时,并不是每次都需要跨越临界点,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该如何分析呢?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 定位是指当前所处的状态
  •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状态

当这两个状态不同时,才要努力跨越临界点;如果定位和目标状态相同,那么,就要适可而止,因为过于用力可能会偏离目标。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你在公司工作,状态A是「对工作没兴趣」,状态B是「想要更好的职业发展」。

解决A的办法可能是找个新工作,找个有前途的公司;这种情况下,去面试、更新简历,换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你还是「对工作没兴趣」,但这次你想自己创业,那就不一样;这时候,你得评估自己,找到自己的节奏,慢慢建立从稳定工作到创业的桥梁;所以,临界点不同,选择的路也不一样。 

过去,我看到很多人尝试单干,最后不行又回到职场。

比如,有人在市场部干了7年,出来做自媒体,但实际上,自媒体和带团队是两码事。 这说明,关键是对自己的临界点判断不准,选的路、学的方法不适合自己 ;自媒体要自己写、编、策划,这些在公司可能没练过。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临界点处在什么状态下。

02

第三层与与边际效应有关。

以前有个同事,负责公司的自媒体,后来辞职想自由职业。结果一年后,听说他又回公司了,可能是因为钱花光了,事业也没达到预期。 

以前我们说熟能生巧,现在熟能生“厌”。只要你在某个领域有点本事,好像都逃不过 「职业停滞」 ( career stagnation )。 

这不难理解。 当你在工作上越来越熟练,也意味着你在这个领域能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在经济学里叫「边际效益递减」。

比如,你饿了,吃三个包子就饱了。这三个包子都一样,但第一个最香,后面两个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来越少。 

很多学生备考时,都会遇到瓶颈,不管怎么刷题、听课,分数就是上不去,有时候题做得越多,分数反而越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一开始做题,做几百道题,正确率就能明显提高。但随着知识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点也越来越多,分数却没有明显提升,这说明做题的效果在减少;所以,我觉得行测从60分往上,每提高一分,差不多要多做1000道题。 

职业停滞和刷题一样。那职业停滞了怎么办? 答案在它的反面——边际效益递增 ( increasing marginal returns )中。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递增? 

简单来说:就是你投入越多,收获也越多。比如:你在种菜,种第一棵,收获了一些蔬菜。再种第二棵、第三棵,收获就越来越多。 

如果你继续种,每多种一棵,你的总收获可能会大幅增加,甚至达到一个新高度,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增。 

那么,职业递增一般靠什么呢? 在我的观察中认为,工作上取得的成就高低,取决于两大资源要素:

一,是专业技能、知识、思维、性格和社会关系,这些像工厂的固定资源,比如厂房、技术、设备;第二类是时间、努力和再投入的成本,这些要持续投入,就像工厂的原材料、人力和资金,投入越多,产出越多。 

如果把这两样结合起来,你会发现,有了A的基础后,持续投入B,就能提高你的产出。

早期,随着A的投入,你的能力会快速增长,感觉很有成就感;但当B的投入到一定程度后,如果A没有跟上,就会遇到瓶颈。 

说白了,很多人年纪大了,职业上不去,不是因为时间,而是因为要素一的增长慢了。 

换句话说,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和适应能力可能会下降,如果在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上没有持续投入,就会导致职业发展停滞,这就是「瓶颈期」。

03

其实,瓶颈本身受思维方式影响。 我在外见人时,喜欢用「总量思维」,即关注对方的整体印象。 

例如:第一次见面时,我会考虑对方的外貌、气质、谈吐和整体第一印象。这种方式让我能快速对这个人形成初步判断。 

但在之后的见面中,情况会有所变化。 这时,我开始思考这次见面和上次有什么不同。哪些因素是加分项,哪些是减分项?

比如: 

加分可能是对方变得更幽默了,聊天更有共鸣,或者找到了新的话题。减分可能是对方态度变了,说话做事不合适,或者聊天时心不在焉。 

然而,当我们评价自己时,往往会采用边际思维。 

可以把职业发展看成一个100分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拿到70分,就能升到中层,剩下的30分,是当高管需要的能力和经验。这30分不好拿,因为它要求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咱们想怎么补这30分的时候,其实是在提升自己需要的东西。 但边际思维可能会让人忘了整体。有时候会把资历、关系和经验混为一谈。

就像很多人觉得:我在公司干这么多年了,我是老员工,我不升高管,谁升?这种想法容易让人自满,以为只要在公司待得够久,就能自然升职。 

用总量思维看瓶颈,就能看出来,有时候上不去,是因为要素一出问题了。也就是说,拿到70分时开始往下掉了。

很多人面对这种下降,可能会想通过加码其他要素来硬拉上去,比如:加班或者学点新技能。但如果资源要素的瓶颈还在,投入越多,结果可能越差,越努力,可能越累。 

所以,对付发展瓶颈,得把花在要素二上的时间和精力,转投到资源要素一上,进行升级改造。这样,「边际效益递减」的曲线就会变平,能推迟「个人产能拐点」的到来。

04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喜欢给中层安排轮岗的原因。

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在大厂做市场好几年,遇到了典型的职业发展瓶颈。后来他被调到产品运营,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第二年,新工作职责和考核迫使他从运营的角度考虑市场投放。这改变了他对市场的看法;轮岗虽然在短期内有些损失,但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因为,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资源「要素一」,轮岗能刺激「要素一」的投入水平。 

我相信,如果他再回到市场部,对市场的理解会有新的认识。这就是突破瓶颈的方法。 

总的来说,瓶颈是一份馈赠。 它在潜意识中提醒我们:

一,我们心里有压力了,需要集中精力去解决。二,如果只盯着问题解决不了,就要看看临界点在哪儿。想想自己现在的状态和目标是不是匹配,怎么过渡过去。 

三,你的努力已经到了一个总量的极限。说白了,就是告诉你,再怎么努力也就这样了。 

开拓新领域,就是边际效益递增的开始。 要保持这种递增挺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规划来实现。就像开咖啡店,瑞幸能开2.1万家店,关键是要素一是固定的,而要素二是变化的。 

反过来,如果要素一是变量,那你在要素二上投入再多,也难控制。人生不是书里说的「越来越富」那么简单,很多向上发展的模式,都得自己设计。 

希望你,遇到瓶颈时,也能用「总量思维」看待一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