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4小时,到2分钟,速度快了多少倍?
答案是接近1000倍。
从1克,到1吨,提升了多少倍?
答案是100万倍。
10月24日,国家能源集团与海康威视联合研发的“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正式发布,在这一技术的加持之下,采样煤炭的检测耗时从8到24小时大幅缩减至2分钟内,检测煤样量从传统的1克大幅提升至近1吨,无论是检测效率还是样品代表性,其提升程度均为自煤炭大规模工业应用以来的重大突破。
这项技术已经在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电厂、运输、化工等产业进行了长达2年的示范应用,累计检测煤量达4亿吨,覆盖398种煤种,实现了超过千万吨的煤炭交易快速结算。
而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更是成为了海康威视推进场景数字化落地的标杆之作。
如今的海康威视,早已不仅仅是安防产业的龙头大哥,更是推动场景数字化的代表玩家。
从关注“人、车、行为”的安防,到关注千行百业中各类“物”的场景数字化,海康威视正不断以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撬动核心生产力,推动场景数字化在大量真实应用场景中逐步落地开花,为产业发展带来实打实的提质、增效、降本。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煤炭消费大国。
中国的能源以煤为主,其能源消费占比超过55%。相比之下,世界均值为27%,美国与欧洲都仅为11%。2023年,我国原煤生产和进口煤量高达51.84亿吨,煤炭不仅是国家能源的基石,更是工业繁荣与经济增长的驱动。
在煤炭的采、运、储、销等生产销售链条中,煤质检测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也是最特殊的环节之一。
煤质检测不仅仅是将煤炭按照质量进行划分,更是根据水分、发热量、全硫、灰分、挥发分等指标,将煤炭产品进行分类,进而影响商品煤生产、销售结算、利用率。精准高效的煤质检测,对于经济与环保都意义重大。
国家能源集团与海康威视这次推进煤质检测技术的突破,关键在于融合了多维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煤炭”这一复杂组成成分的物质,将与其发热量、全硫、灰分、全水等物理或化学相关的特性,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数字化。短短2分钟,煤炭质量的数据就可以输出,这带来的是煤炭全产业的提效、降本。
如,在国家能源集团胜利能源公司,煤炭交易结算由原来的一月一结变为当日结算,可减少大量交易资金沉淀成本。国能黄骅港务以煤质快检技术代替传统采制化方式后,每年就可节省采制化成本超千万元。
不只是煤炭,在场景数字化业务领域,海康威视不只关注“物”的基本类型,还关注“物”的特性、状态或成分,如物的数量、温度、体积、流量、距离、尺寸、缺陷等等,通过把物理世界的“物”进行精准数字化,从而推动千行百业各类场景中运营、管理的提质降本与增效。
举例而言,在许多大型煤矿、港口码头、发电等企业,会有长达数十公里的皮带运输设备,成千上万的托辊支撑皮带运输煤炭、砂石等材料。
托辊如果出现卡顿、偏移,会造成皮带磨损、跑偏、发热甚至起火等严重事故,导致产线停工,严重的还会造成事故。相关企业需要配备大量巡检人员沿着皮带机进行24小时轮班检查,效率与成本都是问题。
多年来,业界一直在尝试用可见光、热成像、红外等各种技术和设备去进行监测,但由于真实应用场景十分复杂,效果往往不达预期。一条“皮带”,困住了行业多年。
针对这一问题,海康威视在综合研究调查了多个应用场景与技术路径后,创新性提出了光纤+托辊检测方案,从皮带运输机上数量最多的部件——皮带托辊入手,在托辊上安装听诊光纤探头。这套方案基于探头采集回的托辊声音,结合AI算法,精准定位故障的位置,并及时预警。同时,由于光纤是无源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在皮带上铺设以后,就能够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音频进行分析,并通过声纹模型匹配,智能识别故障种类,使得整体传输工作更安全、高效、智能。
跟煤质检测采用双光谱融合技术路线一样,海康威视这套定位型听诊光纤方案是标准的“跳出盒子(Think Out of the Box)”式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路径,通过技术创新,找到最适合当下这一“物”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不仅要求创新者对于真实应用场景、真实使用需求的深度洞察,更需要其拥有足够丰富、足够多元、足够“厚”的技术储备。
除了能源、制造等行业外,在农业领域,围绕粮食粮仓安全,海康威视与中储粮成都储藏院联合开发了AI虫情监测分析终端,通过AI识别算法与400万像素白光补光球机实时反馈害虫发生数量,使得粮食仓库能够及时识别、预警虫害威胁,保证粮食粮仓安全。
而在建材化工领域,在湛江宝武环科的工厂里,围绕困扰行业的矿粉测量问题,海康威视使用毫米波信号对粉尘的高穿透能力,使用三维扫描成像雷达24小时对仓内进行360°高精度扫描,使得测量工人在恶劣天气中不用在仓顶历经风吹雨打,也能实时掌握库位情况,管控生产平稳运行。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小到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粮仓里的谷粒,大到成百上千吨的风电机组、钢厂高炉,在千行百业中,海康威视正不断推进着各类生产设施、生产场景的数字化,融合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找到最符合场景需求的解决方案,解决最迫在眉睫的核心问题。
“海康威视不追求颠覆式技术去解决问题,但我们会提供很多不同技术的产品,融合了多种技术的产品,去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希望成为场景数字化的集大成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海康威视董事长胡扬忠说道。
万物互联时代,AIoT场景下,存在着大量应用丰富、问题复杂、无法用单点技术进行解决的难题。要做场景数字化集大成者,就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技术和产品作为支撑,开拓出足够贴近现实的诸多AIoT解决方案,才能真正深入千行百业,解决更多的真实的问题。
无论是融合光谱煤质快检技术、定位型听诊光纤技术,还是AI虫情监测分析、三维扫描成像雷达,它们都只是海康威视智能物联技术产品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事实上,在二十余年的积累与打磨之中,海康威视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丰富的“技术仓库”与“产品超市”。
如上图所示,20多年来,海康威视已经搭建起一套较完善的技术、产品、业务体系,其最顶层为安防与场景数字化这两大核心业务方向,中间层是包括大量的系统、设备、模组的产品体系,而支撑这一体系的最底层,则是一片广袤的AIoT“技术黑土地”。
从业务上来说,安防主要关注人、车、行为等不安全因素,场景数字化则主要关注物的状态等。二者虽然在具体应用场景上有所差异,但在逐步剥至内核后会发现,其共享着大量AIoT的底层技术能力。
举例而言,基于热辐射技术原理的热成像相机,在安防市场用于周界防范或森林防火。在场景数字化业务中,这项技术能力又能被应用在工业领域,在钢铁、工业材料生产企业进行工业测温,帮助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雷达技术在安防行业主要做周界防范中移动目标的检测,也做车辆测速。当延伸至工业领域时,工业雷达就可以测量物位和液位。
作为安防领域的龙头老大,海康威视在可见光分析领域有着多年的深厚积累。而在10余年前,海康威视就从可见光开始,一步步探索红外、紫外、X光、毫米波等电磁波技术领域。
在此基础上,海康威视又将物联感知的能力进一步扩展至机械波领域,打通声波监测、超声波成像等多维感知技术,实现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捕捉和解析,并逐步搭建起对于温度、湿度、压力、磁力等多种传感器技术体系,最终构建起一个扎实的物联感知技术基座。
得益于这套从视频感知到广泛物联感知技术拓展,如今海康威视的场景数字化方案能够拥有“眼、耳、鼻、舌、身、意”,能够对制造、物流、电力、医疗、食品、交通等诸多场景中的万千“物”进行全面的状态感知,从而为后续场景数字化的自动化、智能化打下坚实基础。
而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则为海康威视的各类场景数字化方案提供了智能基础。
在人工智能领域,早在2006年,海康威视就组建了算法团队,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技术。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和研发创新,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了深厚积累,并创新推出了海康威视观澜大模型,依托大模型技术帮助更多行业用户解决个性化的智能应用需求。
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依托于这三大支柱性的技术基座,海康威视已经打造出超过3万种型号的硬件产品,针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应用需求,还专门研发了系列数字化新产品,覆盖能源冶金、快递物流、商贸零售、建材化工、生态环保等10余个主行业、近90个子行业,成长为一片枝繁叶茂的“技术森林”。
根据IDC的数据,到2025年,全球每分钟将有超过15万台物联网设备连接入网;2026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数总量将达到惊人的102.5亿个,2022-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高达18%,并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当前,全球智能物联的设备远未达到上限。随着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增多,具备更多能力、更加智能的传感设备也将迎来物种大爆发的时代,推动成千上亿件此前未被数字化的“物”走向智能时代。
能源冶金、快递物流、商贸零售、建材化工、生态环保……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数字化视为重要的生产力来源,越来越多的场景正敞开怀抱,迎接着数字化的变革。
毫无疑问,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完善的过程,既无法通过单一功能或单一产品来满足所有需求,又需要持续迭代、持续升级,在现有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降本、增效,提高生产安全、提高数字化质量、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场景数字化方案的提供方,今天,海康威视仍在不断研发出创新、智能的数字化新产品,并在各个真实的数字化场景中探索、打磨出更优秀解决方案,持续变化、持续更新、持续自我成长。
拥有20年技术积累的海康威视,如今堪称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其正在这条不断推进场景数字化的路上持续向前,为千行百业解决具体问题,带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