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开发 FuG 244“柏林”全景夜战搜索雷达旋转天线的决定性因素是 1944 年 11 月 16 日的 Rüstungsstab(军备总部参谋部)通知,该通知要求开发低阻力搜索天线。基于 FuG 350 Naxos A' 目标接近和搜索雷达的天线开发,该雷达带有垂直旋转的“Stiehlstrahler”,Arado 工程师与 Telefunken 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一个铁饼形天线外壳,其中装有四个陶瓷“Stiehlstrahler”,用于安装在FuG 224“柏林 N”全景搜索雷达以每分钟 1,000 转的速度旋转。1944 年 12 月 22 日,工程师 Rudiger Kosin 计算得出的结果是,该雷达的直径为 1.82 米(6 英尺)。旋转搜索天线设备本身直径为 1.5 米(4 英寸 1 英寸),安装在 Ar 234B-1 上方 21 厘米(8 英寸 1 英寸)宽、36 厘米(14 英寸 1 英寸)高的塔架上,可以覆盖飞机周围 45 公里(28 英里)的范围,速度为 800 公里/小时,高度为 8,000 米(497 英里/小时,高度为 26,250 英尺)。
FuG 224“柏林 N”的工作频率为 3,300MHz,波长为 9cm (3½ 英寸),峰值脉冲为 20kW,安装在 Ar 234B-1 机翼根部/机身连接处上方。铁饼形装置的代号为“Obertasse”(上杯)或“Drehteller”(旋转板)。铁饼的最终形状是在 1945 年 2 月根据 AVA Göttingen 和 DVL Berlin-Adlershof 进行的风洞测量结果确定的。Arado 的提议是将直径为 1.5m (4 英尺 11 英寸) 的铁饼安装在 Ar 234C-5 上方。
德律风根还为 FuG 244 研制了一种直径仅为 90 厘米(35 英寸)的全景搜索天线,但战争结束时没有完成任何“Obertasse”样品。天线外壳形状及其在机身上方的安装形式成为盟军的战利品,盟军进一步发展了这项德国技术,如今在东西方武装部队的 AWACS 战略搜索和观察雷达装置中使用。
1944 年春,德国皇家航空要求制造一种能够以最简便的方式制造的“Verschleiß-flugzeug”(字面意思是“易磨损”或短寿命飞机)快速战斗机,亨克尔、容克斯和梅塞施密特等多家公司都做出了响应。然而,在 1944 年夏天检查了设计研究后,一位绝对的局外人提出了正在运行的 Dipl-Ing Erich Bachem。他没有收到皇家航空要求的副本,而他提出的完全由木材制成的最小尺寸垂直起飞火箭推进拦截器的想法被皇家航空拒绝了。直到他向纳粹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透露了他的建议后,皇家航空才让步,并将 Bachem BP 20 的提案命名为 Ba 349“Nalter”(蝰蛇或毒蛇)。希姆莱以支持不同寻常的想法而闻名。从那时起,事情就开始了,其发展速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从 7 月份最初的手工草图到第一个无动力牵引飞行,还不到四个月的时间!
在接到建造订单仅仅三个月后,第一批实验原型机就能够离开位于符腾堡州瓦尔德塞的制造和装配线进行飞行试验,这不仅要归功于埃里希·巴赫姆及其同事的辛勤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归功于党卫队总局 (SS-Hauptamt) 及其负责人、党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兼上将戈特洛布·贝格尔 (Gottlob Berger),他们以最高优先级推进了“Natter”的研制工作。
近乎垂直起飞和火箭弹射武器是“载人防空火箭”或“载人弹射”一词的印记,尽管这种称谓并不完全准确。规划人员最初设想将 Bachem “Natter”用作针对盟军轰炸机群的目标防御拦截器,具体如下:
当轰炸机编队接近时,“Natter”将从其陡峭的斜坡上起飞。在达到 12,000 米(39,370 英尺)的高度后,攻击将以俯冲的方式进行。然后,飞行员将发射 24 枚 R4M“Orkan”(飓风或台风)火箭。最初计划从机头蜂窝状容器中发射 33 枚 RZ 65 射弹,然后利用“载人射弹”的动能进行撞击攻击。通过炸毁机头和乘员舱,飞行员将在最后一刻自救。从“Natter”尾部喷出的减速伞将产生如此强大的减速效果,以至于飞行员会被向前抛出,飞机的其余部分及其珍贵的沃尔特火箭发动机将免于与轰炸机相撞。然而,这种类型的任务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放弃。相反,“Natter”在俯冲发射机头武器后,脱离并着陆。由于速度极快,敌方战斗机的威胁很小。
尽管 Ba 349 最终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但还是成功进行了几次牵引飞行和坡道起飞。1945 年 3 月 1 日,在斯瓦比什阿尔布的 Heuberg 部队训练场进行了唯一一次载人飞行,在成功起飞后,由于各种不幸的情况,飞行员 Lothar Sieber 不幸丧生。他的名字作为首次载人火箭动力起飞的先驱载入了航空史册。
Bachem Ba 349A“Natter”-数据
动力装置 1 台推力 1,700 公斤(3,748 磅)HWK 509A-2 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和 4 台推力 1,200 公斤(2,646 磅)Schmidding SG 3-4 固体推进剂 RATO 装置
翼展:3.60米
长度:5.72米
高度:2.20米
机翼面积:3.60平方米
起飞重量:2,050公斤
最大水平速度:5,000 米高度时速 1,000 公里
初始爬升率:180米/秒
到达3,000米所需的时间21 秒
至 6,000 米36 秒
至 9,000 米48 秒
至 12,000 米63 秒
航程:(3,000 米)45.5公里
海拔 6,000 米97.5公里
续航能力:3,000 米 4.60 分钟
6,000米 5.15 分钟
9,000米 4.85 分钟
12,000 米 3.90 分钟
武器:24 x R4M 或 33 x R273火箭
由于防空炮兵和战斗机在面对大量来袭的轰炸机编队时几乎已经达到极限,1944 年初夏,位于维也纳的亨克尔飞机制造厂有限公司项目办公室开发了“朱莉娅”,它可以被视为有人驾驶高射炮和快速微型战斗机的结合体。这种飞机的想法并不新鲜,因为瓦尔德塞/符腾堡的巴赫姆工厂有限公司在 P 1077“朱莉娅 1”还处于起步阶段时就已经对有人驾驶的消耗性 Ba 349“Natter”进行了类似的调查。“Natter”和“朱莉娅”都主要设计为工业中心(例如炼油厂)的保护者。
各种“朱莉娅”设计变体的共同特点是其高肩翼、近乎圆形的机身、双垂尾和方向舵以及机身着陆滑橇,飞机主要由木材制成,部分由金属板覆盖。在一种变体中,飞行员以俯卧姿势坐在平齐的驾驶舱中,另一种安排是在凸起的座舱下提供传统的座位。从图纸上可以看出,油箱位于翼根前缘的前方,较大的油箱占据了机翼下方的机身横截面。作为“热门”HWK 509 火箭发动机的替代品,该发动机带有主发动机和巡航发动机发动机室,推力较小的 Argus 109-044 发动机(静态推力为 475 公斤(1,047 磅))也被考虑。虽然这会导致最大速度降低,但脉冲喷气发动机每单位推力的燃料消耗较低,因此在燃料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更长的航程和更长的续航时间。这种型号被称为“Julia II”,时速超过 600 公里/小时(373 英里/小时),配备四个固体燃料 RATO 装置和可抛式辅助起落架,可以以常规方式起飞。 1944 年 11 月 16 日,亨克尔向德国航空部提交了 P1077 项目,经过一番犹豫之后,德国航空部于 1945 年初批准建造三架原型机。尽管“朱莉娅”I 和 II 的模型已经完成,但战争结束时这三架原型机仍未完工。
为了满足 RLM 对 Objektschutzjäger(目标防御拦截器)的要求,容克斯飞机制造厂于 1944 年 12 月 16 日提交了 EF 127 方案,该方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作战准备状态。通过使用上文所述的 EF126“Elli”的制造材料和部件,设计了两种方案:EF 127 (1) 配备可伸缩三轮起落架,能够独立起飞和降落;EF 127 (II) 可从移动起飞坡道起飞,并在其延伸的机身滑轨上降落。
为了给 HWK 509A 主火箭发动机和辅助巡航舱的油箱提供足够的空间,机身长度比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 EF126 更长,尾翼平面形状也进行了修改。两台 Schmidding SG 34 RATO 装置为飞机提供起飞辅助,飞机迅速爬升至 10,000 米(32,810 英尺)的作战高度,然后滑翔飞行返回原机场。
容克斯 EF127 数据
动力装置:一台 Walter HWK 509C 火箭发动机,主室推力 2,000 千克(4,409 磅),巡航室推力 400 千克(882 磅),外加 4 台 Schmidding SG 34 RATO 装置
翼展:6.65米
长度:8.00米
高度:2.35米
机翼面积:8.90平方米
配备重量:1,030公斤
起飞重量:2,960公斤
10,000 米处的最大速度1,015公里/小时
75秒到达10,000米(32,810英尺)
武器装备(建议):
2 挺 MK 108 或 2 挺 MG 151/20 或 2 挺 MG 213C
第二部分完成,后续更精采!
Inslogic3D 2024-12-27
21CN车言车话 2024-12-27
新疆无人机一杨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