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深度之眼7周年CEO致辞:坚守初心,传承教育使命

作者:深度之眼官方账号发布时间:2024-09-20

/// 深度之眼7周年 ///

各位深度之眼的新老朋友:

你们好,我是深度之眼创始人袁老师。

我清晰记得,7年前,2017年10月9日,深度之眼在万达广场一间很小的办公室,开始了第一天的办公。

一转眼深度之眼已经走过了整整7个年头。人生和职场就是这样,不知不觉,猛地一回头才发现,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

0专注一件事,持续深耕

7年里,我们傻傻地就做了一件事情--提供人工智能算法的培训教育。7年里,大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科技、创业领域的热点频频出现,都没有动摇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决心,7年的专注,使我们成了这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当然最开始时从来没有预料到ChatGPT的出现,让AI变得如此炙手可热。

7年里,我们的课程及服务持续进化演变。相信很多老朋友都参加过我们最早的人工智能训练营,和我们相伴,学习周志华老师的《机器学习》(西瓜书)、李航老师的《统计学习方法》、斯坦福大学的《CS231N》、《CS241》等课程。相信很多老朋友都和我们一起精读和复现了200篇左右的人工智能经典和前沿paper,和我们一起打了上百场的Kaggle、天池等平台的人工智能比赛。

7年里,我们坚持做普惠课程,覆盖了人工智能算法理论、工具、各类应用,坚持了百元抗卷、千元抗卷,让所有的学生群体学得起。千元以内的课程,作为我们所有的收入来源维持了三年多。七年来共研发原创视频课程/内容6500+小时(成品内容)。

在服务很多学员、特别是paper精读复现的学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员初涉AI科研,缺乏科研的方法论,学校的导师、课题组大部分是传统计算机专业跨足AI,通过自己摸索前行,效率低、困难大,于是在2020年5月,深度之眼和Coleb博士(化名,某yolo网络变型的提出人)推出了小班课《实时行人检测一对多强化训练及项目科研指导》,此班一口气连续开了五期,成为现今一对多科研论文指导的前身。我印象最深的是西安某高校的女青椒,连续付费参加三期。

2020年9月,我们同世界各地专家导师研讨后决定启动直接面向科研论文指导的服务,启动了一对一的科研论文指导服务,并逐步组建了课程顾问团队。

科研及发表论文的指导服务,属于"科研服务"这个大类,恰巧与我本人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经验经历高度匹配。我本人从2002年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为国内外的自然科学研究、工程科学的客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开始,至今,可以算是一直在这个科研服务的赛道。只不过技术领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的经验和积淀有传承。现在也开始卷创始人/公司老板了,所以趁这个机会,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二十多年的一些经历(见文后),本来我个人这个年纪早已“好汉不提当年勇”了。

02 对所有学员,用心服务

到我们这儿的学员大多为了就业、毕业、深造,把有限的、不可逆的时间窗口、把发出一定级别的论文的希望,托付给我们。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即使如此,我们觉得很惭愧,做得不够好。论文指导这个业务我们摸索前进,碰到了很多问题,想尽设法去改善、解决,经过四年左右在提高发表率上的艰苦努力,仅2024上半年深度之眼指导学员发表了包括 CCF A/中科院 SCI 一区等顶级学术会议/期刊在内的学术论文130余篇,这些都是经过我们全程服务后的成果,是敢于写在学员合同里,对真实性负法律责任。我们绝不会把一个老师不在我们这儿指导发出的论文算成我们的成果去宣传。我坚信:同一个学员,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机构里,结局是大不一样的。

对于以上这些成果,我个人评价只能说“做得还可以”,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现在我个人主要的精力还是在教研和后端交付服务上,结合过去的经验,和团队摸索出一套指导老师遴选和跟踪、学员交付服务的方法论和流程,并且持续改进。为什么我必须深度介入?因为后端交付时间长,压力大,而且想提升,必须花更大的成本。要花钱在看起来没有经济收益上的事情上,只有老板能拍板决定。对于科研工作者,我可能也更有发言权,毕竟我和他们深度合作了二十多年,从院士、到教授、工程师、硕博士研究生。我个人始终定位很明确,我们是做科研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有科研成果的产出。

以前在上海超算,我们曾经历了几年的激烈争论,对于单位本身要不要做科研的争论,最后我力排众议,定了这个一个调调:所有的成果,无论论文、还是科研奖项,超算、超算人不争不抢,都是用户的,用户成功了,超算就成功,我们所有的工作的核心是如何帮助他们高效地产生出科研成果。如此,从战略、组织架构、人才招募、内部考评、资源配置、技术研发、工作流程到对外合作、公关宣传,都是以服务为核心。即使做研发,也是做用户需要的工具和科研外围,让他们提高科研效率。最后我们能把上海超算做成国内甚至国际的标杆、楚翘,也是和我们自己的定位、姿态和服务分不开的。

03 承教育信念,共筑未来

7年里,我们认识到一件事,就是教育,不是一个纯商业的产业,也就是不能完全用商业化思维来做,它有半公益的性质,且交付周期长、交付艰巨。深度之眼至今没有获得过外部融资,当时是有沮丧的,现在看来反而是一件庆幸的事情,资本需要回报,需要业绩高速增长,教育行业一旦去满足资本的这个天然要求,必然所有动作都变形,全部资源都要压到营销上去,既不长久、容易关停倒闭、预付学费被卷走,也不符合国家社会期望。

7年里,我们目睹了诸如“开课*”这样的培训教育公司,融资十几个亿,为了冲营收,采用激进的营销策略,把绝大部分的资源压在营销上打。眼看高楼平地起,眼看坍塌就在一瞬间。教学服务终止,学费无法追回,大批员工工资拖欠,拖欠广告商欠款。这样的现象在其他教育甚至一些教育上市公司也一再出现。现在我似乎在咱们这个很小的细分领域里,又隐约看到了这样现象的回归,我真正担忧的是,这个行业的整体信任度如果被破坏了,日后需要指导的学员,再不敢相信任何人。

在这儿我跟大家说个财务概念,我们这类机构收的都是预付学费,是公司的”债务“。也就是这些钱在服务完成前,不属于公司,是我们欠学员的。在过去和现在,很多k12教育公司和其他类教育公司,都拿着预付学费,疯狂做广告、整栋楼整栋楼地招聘销售人员、给销售人员发放高佣金、用各类营销政策收学费,拼命扩张。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融资失败,或者新收学费跟不上使用速度,资金链断裂,公司或者突然关门歇业,或者高管团队卷款潜逃。我冷眼旁观了六七年,看着开课*(IT类培训),小音*(音乐培训),秦*胡同(国学培训),等等很多大机构倒下或突然关停。我告诉自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稳健发展,始终不去碰这种透支未来的手段。甚至我曾经联系了好多家银行,希望他们帮我们做预付学费托管,就是把预收进来的学费全部交给银行,让银行根据服务进度,分批次释放给我们,这样学员就放心,但是银行怕麻烦,而且对于他们来讲我们体量小,他们做得不偿失,最终未果。

我也做过测算,我们这类机构,公司要时刻保持6个月左右的当下总营收相当的现金储备在账上,最低最低要保证有3个月。也就是保证,即使未来3-6个月里没有任何收入,机构也有足够的现金能顺利地完成最后一批学员的交付服务,以及可能的退款。可怕的是预收学费进来后,大家分掉、或者各种花掉,剩不了几个钱,那么就必然最后一批学员做接盘侠,钱也没了服务也没了。当然最可怕的是公司老板卷款潜逃。深度之眼创立至今,我们完全是靠创始团队的初期投入和运营滚动,没有外部一分钱的投资,我们能生存发展起来,真的是考验了我们的创业、稳健长期经营、财务管理、不贪图眼前利益的能力和定力。况且公司是我占绝对控股,公司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决策,都有当下和长远的考量,我不能将自己一手创建出来的、股权绝大部分属于我的公司,推入深渊。



小编按:

“科研服务”是嵌入在深度之眼的基因中。

创始人袁老师拥有航空宇航推进系统理论与工程工学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航天、超级计算/高性能计算、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在线教育有26年的工作经验,担任高管(副总裁、总裁、创始人)有18年经历。22年的工作几乎全部身处或与国内国外的大学、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国家战略部门的研究院、大型国企央企的研发中心紧密合作。袁老师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超级计算中心的奠基人之一。

深度之眼,定位于人工智能的科研论文指导。这也是和创始人的经验经历一脉相承的。袁老师自2002年6月-2009年11月间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担任部门负责人、中心副主任时,其主要职责就是率领该中心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研究的团队,支持来自全国全世界的自然科学及工程研发用户。

其中自然科学用户,主要的产出就是论文。

  • “2008年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为超过200家的基础科学研究团体提供了高性能计算服务与支持。在整个2008年度,共发表了114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不完全统计),领域遍及物理、化学、天文、生物、材料等基础科学方向,这些论文的研究成果均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计算平台支持产生。”(出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2008年度报告)

  • “2009年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为超过200家的基础科学研究组提供了高性能计算服务与支持。在整个2009年度,用户共发表了131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领域遍及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各个基础科学方向。这些论文的研究成果均为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计算平台支持产生”(出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2009年度报告)

在工程科学研发领域,袁老师率领的团队支持了国产支线客机ARJ21、国产大飞机C919空气动力学设计、多种航天器、第三代核电站、多种型号的新车等研发工作。

袁老师2002-2009年间在超算服务的客户在此时间段后或科研服务开始后评上院士的有(不完全统计,来源: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不包括在和上海超算正式合作前评上的、以及袁老师离开上海超算之后开始合作的):

  • 湖南大学,钟志华,工程院院士

  •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景益鹏,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科学院院士

  • 中科院物理所,高鸿钧,科学院院士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科学院院士

  • 复旦大学,龚新高,科学院院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涛,科学院院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东辉,科学院院士

  • 南京大学,马余强,科学院院士

  • 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科学院院士

  • 浙江大学,杨德仁,科学院院士

  • 武汉大学,李建成,工程院院

  • 清华大学,段文晖,科学院院士

袁老师在2009年-2017年担任海基科技总裁/副总裁期间,为全国的航空、航天、核电、汽车、船舶、电子电气等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提供工业软件及工程研发服务。

典型客户/项目包括中国商用飞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中航直升机研究所、中国航天卫星工程研究所、中国航天805研究所、上海核电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广核、上汽研究院、吉利汽车研究院、一汽研究院、东风研究院、长安汽车研究院、中船702/708/704/726/715研究所、中船中电14所、中电38所、宝钢研究院等数百家科研院所。

— — END — —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