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赵珊珊 通讯员 杨彪
近日,位于济源高新区的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装置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研发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我们的EVA装置,突破了冶炼、锻造等过程中的多项‘卡脖子’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材料、热熔胶等领域,有效弥补了国内EVA生产的缺口。”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济源,企业争做创新主体,成为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一道风景”。近年来,济源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从创新政策扶持、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引育、开放合作、高新技术项目实施等五方面做“加法”,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政策扶持加码,树立创新“风向标”。近年来,济源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以真金白银投入为创新“撑腰”。济源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依然保持只增不减,2023年,当地财政科技支出实现同比增长19.2%。济源示范区工科局择优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推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多项普惠性政策,不断释放创新主体活力。政策加力下,2023年,济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第二,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居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实现三年翻番,济源2家企业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队伍建设加力,培育创新“领头羊”。设立“济源企业家日”,大力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企业家“走出去”,开展专题培训、观摩考察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激励引导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优克电子总经理李科、绿茵种业董事长侯三元等越来越多企业家成为“科技型企业家”。
人才服务加温,打造创新“强磁场”。针对企业创新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济源一方面围绕“人才兴济”战略,推出“人才兴济33条”,从购房补贴、青年人才补贴、教育医疗保障等方方面面,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升级人才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场聚才、“哈工大豫籍学子济源行”等活动,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人才工作联络站等,不断拓展人才“引育用留”途径,帮助企业把知识型员工和高端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开放合作加速,丰富创新“工具箱”。面对企业产学研对接深度不够、高端创新平台较少等情况,济源持续深化科技开放合作,为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推介巡展暨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全国高校院所进济源”科技项目发布会等科技交流对接活动相继在济源举行。工信部火炬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先后与济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济源示范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济源联合实验室、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持续涌现。龙头企业与高校围绕新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成立7个产业研究院。目前,济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中,企业占据90%以上,企业创新平台实现量的稳步增加和质的明显提升。
重大项目加持,点燃创新“助推器”。济源钢铁特殊钢大圆坯项目大幅提升金属流的成型效率,显著提高钢材的内在质量;金利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强化冶炼产业化示范及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铅基固废的“吃干榨净”和变废为宝……近年来,一大批具备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在济源陆续落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创新引领下,2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创新点燃济源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济源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