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焦虑的中产,回归“再生活化”

作者:消费纪发布时间:2024-11-20

2024年的中国中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首先,什么算在中产?

一个北方小县城里的国企员工小军,月薪4500算不算中产?你要说他不算,可他开三十万的BBA,住120平的房子,每月可支配收入有4000。‍

上海陆家嘴Kim月入12000,但他住在九亭25平米的公寓,每天共享单车+地铁上下班,可以支配消费金额不到2000。

Kim和小军到底谁是中产?他们在为什么焦虑?消费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虽然环境不同,但大家的消费理念与习惯都越来越“小红书”。

中产的消费充满了变化与深意,不能只看收入,要看他们的消费趋势和习惯。他们既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忘精神的滋养,且善于精打细算。可谓是‘我要,我要,我都要,但一定不要多花钱’。

首先,说到消费中产家庭的‘购物车’里,除了始祖鸟,一定还有迪卡侬的速干衣。

县城的“阿三”在上海山姆的代购群买瑞士卷和烤鸡,陆家嘴的Kim也在拼多多下单9.9的手机壳。

无论在几线城市,中产都在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力求‘物美’与‘价廉’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科技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这些高科技产品,他们可是乐此不疲。

中产家庭的消费习惯,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他们用消费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这是他们的生活哲学,也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重多消费品牌做好产品的基本逻辑,更是成爆款的秘密。

不曾想有朝一日,“精致穷”竟然变成了中产的“新消费主义”:咖啡喝瑞幸,穿衣买优衣库,连点外卖都精挑细选,尽量不超“预算”。

房产股市缩水、教育内卷严重、面临被“优化”的危机……变量之外,还有生活水平不能降低的不变量。

不想多花钱,但依然追求品质,所以才逐步有了“新中产三件套”“新中产四件套”这类戏谑的说法。

吴晓波《2023新中产白皮书》中显示,2023年新中产负债率超过50%,“体面节俭”和“局部挥霍”并行,性价比和实用消费占据主导,分别占据68.4%和55.9%。

中产上下两难,与之同时,新的消费信号也昭然若揭。

从消费中坚到一夜返贫

10年代伊始,麦肯锡的中产分析报告显示,中产是消费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消费行为更精明和成熟,更愿意为产品品质支付溢价,并且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比越来越大。

快速崛起的新中产群体重塑了中国的消费,他们的购买力以及接受国内外新品牌的态度和敢于尝鲜的性格,对于全球企业意味着无穷的新商机。

几年前,吴晓波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刷屏网络。当时,他和同事去日本冲绳开会,他们基本都算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群人做的最疯狂的事居然是买东西,买的都是几千元的马桶盖、电饭煲、吹风机。

全球范围内,中国的中产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全球财富分布榜上从60分位到95分位(指全球前5%的收入水平),人口比例最高的都是中国。

近10年的发展,在2020年左右,一些定位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品牌市场大多逐步萎缩,而满足新中产人群消费观、个性化的品牌都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例如餐饮市场的西贝、海底捞、巴奴等,甚至是一支雪糕卖到几十元的钟薛高,仅靠线上就能做到亿元市场规模。

而这一切,在近两年急转直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经济大环境下,房价暴跌,股票指数屡屡创新低,失业率不断上升,而已经养成消费习惯的新中产,生活成本短时间内根本降不下来,再加上某些中产又有小投资暴雷这种雪上加霜的现象,出现一夜返贫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一个小数据可以侧面印证:1月22日,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2023年全国法拍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法拍房挂拍总量达到79.6万套,较上一年增加36.7%,创历史新高。

东城顶级学区和平里58平小两居,21年高点成交价665万,24年1月成交价521万,跌了144万,跌幅21.6%……

学区房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不言而喻。

理智消费,“实用”至上

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M型社会》一书里提出了一个“M型社会”的概念,即日本的收入阶层在经济长期衰退中两级分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生活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的国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但经济发展放缓以后,社会逐渐地变为中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占多数。

原本是中间多,两头少。后来是中间少,两头多。当然,中低收入阶层肯定比高收入阶层人数更多,年收入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占日本总人口80%。

中低收入人口增多,消费人口结构的变化促进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零售消费行业影响巨大,品牌溢价高的产品,开始接连收到冷落,

如今的中国中产,明显也开始出现此类“M型社会”现象,收入、财富、生活质量、精气神都大不如前,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从耐克到安踏,从戴森到徕芬,从天猫京东到拼多多,中产也开始对抗消费主义,回归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拿近两年变化最大的汽车市场来说,豪华车市场重新洗牌,国产新能源车迅速崛起。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豪华车主要是BBA占据着主要市场,第二梯队便是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等品牌,中产的选择性并不太多。

当降价攻势来袭之后,国产新能源品牌来势汹汹,纷纷抢食BBA的蛋糕。

拿理想来说,2023年,理想汽车仅凭四款SUV,就超越了奔驰六款、奥迪八款SUV的销量,和宝马十款SUV的销量做到持平。

即便如此,理想仍然不得不居安思危,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理想L系列也从40几万的L9,到即将推出20几万的L6。

同理,小米SU7也在铺天盖地的价格猜测中,最终定价21.59万。

当中产的消费开始“理智”,对品牌和企业来说,只追求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危险的,高性价比战略更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

过度消费和超高预期都不现实,后疫情时代,新中产的追求已变为:高级、实用且有性价比。新中产并未降低品质的追求,只是不再纠结虚无的品牌。

商业的逻辑变了。

回归现实,“再生活化”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不停向前。

回顾中国消费时代的发展,从1990年代开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温饱消费、多元化品牌消费、个性化消费、理性消费。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居民消费集中在衣食和大型家庭耐用消费品上,比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消费时看重价格。

进入新世纪后,消费者初步形成品牌意识,除了要求产品的基本功能,对附加功能也有要求。

10年以后,个性化消费崛起,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成为影响消费者的主要渠道,消费热点也从商品转向服务消费。

从18年至今,新国货崛起,消费进一步升级,新中产人群不断扩大,在疫情结束后,消费开始回归务实和理性,从品牌消费逐渐转向品质消费。

《2023新中产白皮书》也显示,受客观大环境、自身工作和投资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交叠影响,2023年大部分新中产对于消费的态度是谨慎的。

于是,当一件商品与“性价比”“基础/实用”“生活神器”“百亿补贴”等关键词相关时,便更容易吸引到新中产人群的注意。

除此之外,新中产消费支出的“冠军”仍是子女教育。具体来看,新中产每个月的育儿支出高度集中在三个地方,分别是教育学习(73.4%)、日常饮食(46.3%)和兴趣培养(45.3%)。

由此可见,新中产消费态度的长远化转变,投资下一代的成长和健康仍然是相对最具确定性的、也是最值得坚持“长期主义”的一项支出。也难怪“国际学校”一直稳居“新中产X件套”之中。

去年,被奉为经典的《第四消费时代》作者三浦展,推出了新书《孤独社会: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书中将新时代新中产的消费,总结为5个s,即慢的(slow)、小规模的(small)、社交的(sociable)、可持续的(sustainable)和软性的(soft)。

总的来说,到了第四和第五消费时代,大家重新开始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于是出现从曾经被物质统治的“去生活化”到现在返古的“再生活化”的变化。

三浦展提到,日本现在最流行的词叫“Wellbeing”,就是幸福安康的感觉。

well,好好的;being,存在,好好存在的样子。这也是中产当下追求的目标:“长久的存在,更好的生活”。

毕竟长梦当醒,生活还得继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消费纪”,作者:阿白,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