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从事养老行业的前景如何?政策和产业链分析

作者:艾年发布时间:2024-12-23

在上一篇文章《从事养老行业的前景如何?“夕阳红”事业变朝阳产业!》中,我们提到,养老行业确实是一个有前景的朝阳行业。

养老行业的市场规模大、增速快,普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成长空间大,养老供给缺乏、结构失衡,行业迎来了加速发展的转型机遇。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养老事关民生,政府的支持力度如何?发达国家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现在从事养老行业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嘛?如果打算进入养老行业,上下游哪个细分领域更有前景?

o1 政策大力支持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49~1993),在城市通过社会救济,在农村以“五保”老人为服务对象,主要通过机构集中收养。

初步市场化阶段(1994~2012),以机构建设为重心,经营模式向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民办等市场化经营的新型模式转变,提出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转型发展阶段(2013~至今)养老事业不再只能由政府供给,向养老产业转变。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明确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大力发展养老照护服务

养老照护服务是整个养老服务的重心和本质所在。从我国历年养老政策发布数据统计来看,养老照护服务、老年社会保障政策数量最多,其次是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用品设施、养老科技、养老金融服务、养老教育培训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108项养老服务政策,78%的政策为2013年以后出台,说明政府对养老照顾服务行业越来越重视。

政策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明确服务对象、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监管力度。

明确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2017年增加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明确了财政支持方式,展开试点。

健全服务主体。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医养结合、公建民营、政府购买等服务供给方式;将服务对象从鳏寡孤独、五保人员扩展到全社会老年人。

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精细化,服务内容更加详细、全面,针对不同身心健康的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推进服务标准化,涉及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机构管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社区照料服务质量规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安全管理等,根据地区有所差异;加强服务监管,涉及养老机构收费、服务合同、失信惩罚等。

o2 从日本介护保险政策变迁看中国养老照护服务的发展

养老照护服务发展最强有力的推动剂是长护险政策。长护险大幅度降低了老人的护理成本,拉动了消费需求,让企业从亏损状态变为微盈利状态,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养老领域。

可以借鉴养老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介护保险政策的变迁,来看中国养老照护产业的未来发展。

日本介护保险政策变迁

日本面临老龄化、少子化、长寿、老人长期带病生存等问题,老年人免费医疗制度使得医院床位被老年人长期占有。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给付的服务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包括康护医疗等)。

2000年,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为了应对人类身体老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日本政府提出三年修改一次的方针,主要调整内容汇总如下:

解决护理人员短缺

2008年,对照护人员的培训从重视数量向更侧重质量转变。

2009年,针对护理人员流失严重问题,给每一位护理人员每月平均增加1.5万日元的工资;2012年,又将每人每月的工资再次提高1.2万日元;2017年,拨款1k亿日元改善护理人员待遇。

2016年,从国外引入护理人员,后续降低了护理考试难度,为护理人员建立了畅达的职业晋升通道。

2018年,实施养老服务信息化和照护机器人的投入补贴。因为仅靠效率的提高可能也无法解决巨大的照护费用,需要摆脱对人力的依赖。

降低护理成本

在保险界定中,由政府对老年人需要护照的种类、程度、身心健康情况进行评估,精细化划分为8个等级,保证公平性、可持续性、服务的可及性。

2005年,为了减少巨额的护理费用,日本政府就提出了照护预防的概念,将费用的使用提前,希望老年人在更长时间内维持自理、预防失能,在老人失能前,提供一定资金让老年人去社区康复中心,改善其居家环境,并提供一定支援。

2014年,日本政府则是更加强调地方的照护系统,调整社区居家养老,使得重度失能老人也能居家享受到照护服务。

解决护理费用短缺

日本政府多次调整保险缴费比例、个人自付比例来增加保险收入。2018年,将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承担部分从10%提升到20%;之后,又将更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承担部分提升到30%.

中国养老照护服务的发展

中国长护险发展处于早期试点阶段,制度尚不健全。

2016年,人社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首次在15个城市启动。

2022年,“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标准。目前试点约50个城市。

解决护理人员短缺

2020年我国仅有50余万名养老护理员,市场缺口超千万。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依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

养老护理行业人员3年留存率约30%。护工的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离职率高、劳动环境严苛。护理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够。从业人员大多以农村出身的40、50人员为主,初中或中专学历,接受培训不足、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1998年,上海试点时间银行,之后很多城市也开始试点,但目前仍处于萌芽探索初期。难点可能在于人口的不断减少,使得年轻时的付出在年老时无法有效兑换,也存在地域的限制等问题。

2022年“十四五”提出,学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要实现明显增长。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支持院校(尤其是一流本科)增设养老专业,完善养老服务专业教学标准,支持院校和机构合作,推动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考核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包括完善养老机构等级质量评价、护理员薪酬待遇保险政策,给予职业技能等级补贴、荣誉奖励、应届生入职奖励等。

“十四五”还提出,要促进老年用品智能化升级。加强对照护机器人、康复辅具、智能检测等智慧产品的研发。根据日本经验、我国老年化问题的严峻性,智慧养老产品市场未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是否会从国外引入护理人员呢?应该不会。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老年人口规模大,很难从国外引入足够多的护理人员;汉语比较复杂,不像日语比较简单、英语为国际通用语言,汉语还有多种方言,增加了学习难度;中国未富先老,可能也没钱支付人力;这些国外护理人员大多来自更加贫困的国家,如果支持携带父母儿女一起过来,也会进一步加重中国的养老负担。

降低护理成本

2006年,国务院提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各地方开始试点;2009年,上海市政府提出“9073”。

2022年,加快建立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评估结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跨部门互认,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养老服务优质规范发展。标准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养老企业的准入门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有效利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

2013年,提出医养结合;2022年,提出增强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加强资源共享、引入信息化,完善价格、保险、土地资源、财税优惠政策,多渠道引入人才、强化服务监管。

解决长护险费用短缺

我国长护险仍处于早期试点阶段。可以大概推断,我国长护险未来也会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政府极有可能会逐渐提升长护险的缴费比例、自费比例。理由如下:

我国养老问题比日本更加严峻。和日本比较,中国和日本引入护理保险时的老龄化程度均在18%左右,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更大;中国未富先老,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不到日本的1/3,预计长护险缴纳也会远远低于日本,费用来源不足;中国慢病较为严重、致死率较高,慢病导致的各种身体疾病花费更大;中国人平均寿命比日本少5年以上,减少了部分的养老费用,但也有可能是养老环境太差导致的寿命较短。

中国商业保险、企业年金等覆盖率非常低,目前长护险试点自费约10%。日本长期介护费用,个人最初承担10%,后续有所上涨,剩余由保险、政府平均分担。美国主要靠商业保险,政府 Medicare、Medicaid 保险报销比例相对较低。

日本曾多次调整介护保险缴费比例、个人自付比例,来增加保险收入。

我国养老保险存在较大缺口。预计2027年,养老保险基金年度收支开始出现当期缺口2.2k亿元;到2100年,累计缺口扩大至9839k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8%.;2022年,国家推出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弥补养老金的缺口。

o3 产业链

广义上的养老行业,是满足老人物质、精神生活多层次需求的系统性行业,涵盖衣食住行、文体休闲、社交娱乐等多个方面。

价值链上游主要包括器械设备、信息化解决方案、人才教育与培训,中游主要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相关服务,下游包括用户、支付方等。

中游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前景较好用户需求旺盛,供给缺乏;有长护险政策兜底,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盈利;其上下游高度分散、议价权较低;服务用户多、频次高、政府大力支持,未来成长空间大。

美国政府目前的很多政策也是倾向于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居家养老模式。

图片来源:艾媒2022养老产业报告

上游

上游-设备器械

根据《健康产业新展望》公开资料整理,我国康复器械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集中度非常低。从竞争格局看,康复器械品种众多,国内生产企业仍然以仿制为主,缺乏大品牌。康复器械行业,中低端供给充足,缺乏有自主产权的高端供给,供给来源分散,企业议价权较低。

根据艾瑞《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趋势研究报告》,和康复辅具一样,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中低端供给充足,缺乏有自主产权的高端供给,供给来源分散,企业议价权较低。

医疗器械领域,产品种类繁多, 产品间差异极大。每个领域的产品用于不同病种,而不同病人的诉求又有巨大差别,因此企业面临行业细分领域天花板的压制,以及跨界竞争的挑战。

图片来源:《健康产业新展望》康复器械分类

图片来源:艾瑞《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趋势报告》

长期以来,健康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资源等价值链的核心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包揽非核心业务,发挥原料供应、中低端制造等作用。

上游-人才教育培训

养老行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有较强的议价权,我国护理人员缺口就高达千万。但护理人员待遇低、流失率高

有些中游的养老服务商也会涉及教育培训领域,福寿康于2022年获得养老护理员(三级/高级)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资质。

上游-信息化解决方案

养老行业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利润非常低,为这些企业服务的公司,自然也很难获取较高利润。而且中国中小企业生存时间非常短,获客成本较高

中游

政府大力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模式 硬件成本低、覆盖用户广、服务频次高,未来将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倾斜、社会资本关注,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养老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集中度低,机构养老供给充足,居家社区养老供给不足,供给来源分散

图片来源:艾媒2022年养老行业报告

下游

下游用户来源充足、分散,部分由政府采买,服务内容、价格受到政府严格管控,买卖双方都没有议价能力。

支付方主要涉及医保、长护险,按照国家政策进行报销,下游消费者仅支付个人自费部分,属于保险支付的部分可以在机构记账,再由机构和长护险基金进行结算,会产生较多的应收账款。

商业保险、企业年金等覆盖率非常低。

闲聊时刻

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养老照顾服务属于刚需、较高频,成本低、效率高的居家养老是核心所在。

国内外政府,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仍在致力于解决护理人员短缺、护理成本高昂、护理费用来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将随着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也是我们普通人的机遇。

中游的居家养老照顾服务发展前景较好。用户需求旺盛,服务用户多、消费频次高,但供给缺乏;有长护险政策兜底,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盈利;其上下游比较分散、议价权较高。

* 本文首发于知乎-小爽哩-《“夕阳红”事业变朝阳产业!从事养老行业的前景如何?》,已获得作者独家授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艾年”,作者:小爽,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