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由平台经济衍生出来的行业数据似乎出离常识——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拥有数量庞大、种类多元的生活服务类门店,但超过半数的抖音探店达人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其中30%在四线及以下区域。也就是说,穿梭于县城的探店达人可能比北上广的同行要密集得多。
尽管有关「不务正业」的偏见时常出现,但不得不承认,探店是少有的五环内外机会平等的一个就业窗口。尤其在那些机会相对较少的县域,被探店吸引的人群形形色色。
走近他们,了解个体的生活境遇和价值求取,了解本地生活商家的处境,外界或许才能深切理解,当前的探店经济为什么会如此活跃?
今年7月底,在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名录当中,互联网营销师类别中出现了「生活服务体验员」的表述。这意味着探店达人成了官方认定的新工种。
认定一个新职业的前提是大量从业者的涌现。仅抖音一个平台,据新近公布的《2024抖音生活服务探店数据报告》显示,就有超过336万人靠探店获得收入。
那么都是谁在探店?从公开信息来看,从业者绝大部分是普通人,甚至是在就业市场上相对弱势的普通人,比如宝妈、返乡青年、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待就业中年人等。
探店达人程学艳就是一名生活在安徽县城的三孩宝妈。她跟老公的工作都是平台经济的产物——老公是名外卖骑手,她做探店达人。她的抖音账号@农村小妹探店,目前只有3000多个粉丝,但每个月能带来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还能让她兼顾孩子。
2023年9月至11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曾对一线城市40岁以下全职妈妈群体状况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82.7%的全职妈妈有再就业打算,其中48.3%希望能够兼职、灵活就业。
▲图源:《全职妈妈群体状况调研报告》
但留给「妈妈岗」的职业选择并不多。《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招聘岗位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家政服务、餐饮、客服等。这还只是在北上广深,一旦下沉到四五线城市,受经济体量影响,灵活就业的岗位更为稀薄。
所以探店达人这条路一经验证,很快便会在县城蔓延开来。程学艳所在的安徽临泉县,已经有两三百个普通宝妈跟她一样,在送孩子上学后再去拍探店视频。
相较之下,她们母亲那一代,一名全职主妇如果想要贴补家用,要么去附近服装厂、小加工厂领一些零活回家,用超长工时赚取极为微薄的计件收入,要么到夜市摆地摊,路径少得可怜。
00后江苏女孩李双则是大学毕业生探店的代表。她本科就读于暨南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因为喜欢探索吃喝玩乐,大学期间就在做探店账号。2022年毕业后,李双没有像同学们那样去四处投简历、找工作,直接做了全职探店。
凭借前期积累,这份工作可以给她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
北京土著赵德裕,民宿创业失败后做起全职奶爸,通过带老父亲一起探店,他不仅把@饺子爸 这个账号做得风生水起,还重新找回自己的事业和童年时期缺失的父子共处的时光。
在更多普通人加入探店行列的同时,我们发现,企业家、明星艺人、学者教授等多元群体也开始加入探店队伍——周鸿祎去西安为灌汤包小店打call,雷军去法国不忘打卡网红集市上的法式大煎饼,潘玮柏、陆毅鲍蕾夫妇、宋轶等明星艺人也纷纷秀出各自那些接地气的探店经历。
这些分享不仅获得了几万到几十万的点赞,也让各平台的探店内容更加多元化。
不过新兴事物在从小圈层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总是难免遭受质疑和误解。
自探店经济出现以来,一些人始终对探店达人抱有「不务正业」的偏见。但如果穿透本质,探店只是内容种草的一种方式。
短视频探店潮出现之前,本地生活的商家通常通过电视报纸、宣传单页以及线上图文种草等方式触达潜在顾客;2020年以来,短视频探店凭借更为直观的信息呈现方式,铺天盖地地涌入本地生活领域。
通过抖快、大众点评等内容平台,达人变成生活服务营销的必要一环。他们通过视频内容,引导顾客进行到店消费,同时帮助商家了解用户需求,改善产品和服务。
可以说,达人的探店创作就是这个时代的「赛博单页」。
如果说在商圈和地铁口发广告单页是自力更生,在线上发赛博单页何来不务正业?
从事实层面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探店是为一部分普通人提供了自食其力的快速通道——
不同于许多传统岗位,探店工作时间灵活、门槛相对较低,对年龄、地域、学历、职业技能基本没有隐形门槛,只要一部手机、一定的语言表达力、基础的剪辑工具,人人都可以当两分钟探店达人。
即便与其他「数字职业」相比,探店也是包容性更强的一种就业尝试。「探店这件事不是只有几百万粉丝的大博主可以做,我们这样普通的人,只要用心,也可以。」一名普通探店达人这样告诉媒体。
前述报告中也印证了这一点:抖音粉丝量10万以下的探店达人,获得平台超9成探店收益。其中年销售额50-500万元的达人粉丝层级分布中,粉丝1万以下的占到57%。
▲图源:《2024年抖音生活服务探店数据报告》
对于那些就业大军中的「小透明」、就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县域,探店不仅带动就业机会的平权,也带来收益增长的潜力。《中国新职业形态发展研究报告——以「探店达人」为例》中提到一组数据,从业超过3年后,73.89%全职达人月收入超过3000元。
伴随探店经济的蓬勃发展,优质达人获取的回报日益丰厚,这种丰厚不仅是金钱层面的。「这是第一份让我觉得自己不是螺丝钉的工作。」北漂20年的东北大汉宗利国,职高毕业后先后卖过红酒、复印纸,干过房地产、导游,探店不仅是他北漂20年来收入最高的工作,这份工作的创造性以及帮商家盘活生意时的价值感,也给了他很高的成就感。
大国接触探店属于不得已而为之。2022年,旅游业已停摆两年,导游大国的生活实在难以为继。在最绝望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别人建议他做探店内容,没想到第一条探店温都水城的视频就有几万流量,两个月内@大国耐会会 就冲到北京本地TOP级达人账号。
▲@大国耐会会 抖音主页
通过镜头里的「大国」,粉丝们跟着去顺义石门逛批发市场,去大兴亿万家服装超市采购19块钱的秋裤,去昌平吃88块钱的平价涮肉自助。接地气的探店内容不仅吸引了61万粉丝,还让大国在北京买上了房,安下了家。
但最让大国自豪的是,这份工作的利他价值。比如前面那家服装超市,在大国的视频发出没多久,门口就开始出现排队的现象了。
这种价值感,很多探店达人都会感同身受。李双曾拍过广州一家藏身在居民楼的沙爹火锅小店,店里原本只有三张桌子,少人问津。李双的探店视频发出去以后,小店客流越来越多,老板顺势新开了一个200多平方米、有十五六张桌子的餐厅。
广州街边小店、北京五环外服装超市、城市商圈餐厅的生意起伏,最终汇聚到生活服务行业的统计数据当中。根据前述报告,2024年达人探店为线下商家带来总计超过1333亿元经济收益,直接帮助近144万中小商家增收超过425亿元,而这些中小商家都是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一个良性的商业生态,势必是水大鱼大。线下实体久违的人气儿回来了,收到生意正反馈的商家们,往往会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新一轮引流营销。
反映到平台数据层面,过去一年,商家在抖音发布的探店计划增长了118%,商家达人累计合作次数增长了152%。
以上两组数据交叉来看,探店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探店达人与商家的共生关系越来越紧实。
这种紧实有时超越「赛博传单」的范畴。很多能力突出的探店达人,不仅通过内容为商家带去客流,还能以顾客视角提供经营策略上的建议。
比如北京昌平一家涮肉店开在一个特别偏僻的商场里,周边十公里没有居民区,餐馆惨淡经营到什么程度呢?饭点到了,服务员比顾客多。得知老板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大国提了个大胆建议:不如改为平价自助。
「一个客人最多吃两三盘肉,其实人均消费跟之前差不多,但自助有热度,有话题。」探店视频一经发布,播放量达到 100多万,去吃涮肉的顾客车辆填满了商场停车场。
许多探店达人都见证过本地生活商家的经营韧性以及为了活下去,不顾一切去努力的决心。
大国探访过一家积极转型的酒店,疫情前这家酒店主要接待商务人士以及各种企业/行业会议。最近两年商务需求不足,这家酒店紧跟家庭短出游的趋势,转型为亲子度假酒店,原来的会议室被改造为室内主题游乐场,航天航空科普展也被搬进酒店。能玩能学,让这家酒店变成北京热门的中产遛娃胜地。
还有一家海鲜自助餐厅,在2021年出行受限时为了自救,先后做起小龙虾外卖、大闸蟹外卖,后来北京恢复堂食,这家店又率先推出蒸海鲜。有一阵抖音上榴莲特别火,餐厅又抓住这一平台大热点,借机推出以榴莲畅吃为卖点的抖音团购活动。
面对消费形势的最新变化,人均消费过百元的海底捞不久前刚在山东临沂开出首家9.9元小火锅店。当地探店博主发现,服务跟海底捞基本一致,抽纸、头绳、手机支架、牙签应有尽有。过往高高在上的五星级酒店,则纷纷推出早餐自助年卡,以日均12-20元的精致早餐,吸引更多「精致抠」年轻人关注的目光。
▲图源社交网络
无论伤筋动骨式转型,各路花式营销,还是自食其力的原地坚守,线下商家的努力让我们看到,实体经济的弹性最终还是要由这些个体的生存本能去维系。当然这个自救过程还需要借助数字平台的助力,把自己推到顾客面前。
在很多时候,探店达人的镜头不仅是一个种草和营销的通道,还是一本记录人间百态的视频书。
▲董臻璇探访过的各地美食
拥有200多万粉丝的@温州探店达人 董臻璇,她的探店视频记录过一位小臂截肢、在夜市卖炒饭的摊主。他的炒勺与锅柄上各有手臂粗细圆环,摊主本人借转动大臂发力颠勺、撒料,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虽然镜头有点让人不忍直视,但这名老板直面生活挫折的勇气,还是感染和鼓励了众多用户。
董臻璇在深圳还遇到过一对七十多岁卖炒粉的重庆老夫妇。通过十块钱一份、有蛋有肉的炒粉,老夫妇不仅自食其力,在家里还赡养90多岁的老母亲。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这两年线下实体经济确实需要更多的被看见、被关注,线下经营者的客观需求也为探店生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吸引着更多人加入其中。
几乎可以预见,在探店经济高速增长之下,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人怀带着不同的期许,涌入到这个新兴领域。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再遇到去餐厅探店的年轻人,站街边拍摄的中年人,会习惯得跟在地铁口接过一张健身房办卡的传单一样稀松平常,而不再是好奇围观或者语义模糊的一声「网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降噪NoNoise”,作者:孙静,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