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总行定下了科技企业贷款年均增速不低于40%的目标,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进入10月,某全国性股份行分行客户经理徐旭倍感压力,按照他当前的拓客节奏,恐难以完成分行的考核指标。
自调入科技金融部,徐旭不仅要按照常规推进业务,还得抓住休息间隙学习吸收大量科技新知识。“专业壁垒非常高,如果不弄清楚科技企业在想什么、谈什么、做什么,业务很难开展”。
徐旭的忙碌仅是当前商业银行竞逐科技金融的一个缩影。打开网页搜索框,输入“科技金融”,多家银行关于科技金融的发展战略、落地举措不胜枚举。“历经多年发展,科技金融已从过去几乎无人问津,发展到眼下多家机构竞相追逐的热门赛道。”有行业人士直言。
近年来,在中国高层全力推动下,科技金融发展提速。此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被置于首位,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率先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
另据央行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0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
眼下,面对日趋激烈的“价格战”“专业战”“效率战”,如何在兼顾风险与效益的同时,构建起与科技创新适配的科技金融体制,这是商业银行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中的必答题。
“最高额度2000万元+,年利率3.45%起,授信期限最长2年,循环提用、随借随还。”近期,某银行针对科创型企业等推出的一款贷款产品,持续刷新企业申请贷款的准入条件、授信额度、审批效率……
“卷”价格、“卷”额度、“卷”效率,这正是当下不少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竞争缩影。
“只要是一家资质尚可的科技企业,几乎都会面对市场上大部分银行蜂拥而至的资金。”一位股份行人士告诉《财经》,在全行倾力支持下,其所在行2024年上半年科技贷款增量已超过2023年全年。
为此,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打响“价格战”。“初创企业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和银行谈价格。比如一家银行给出3.0%的贷款利率,另一家银行为了抢到客户,就愿意提供利率2.9%的贷款。”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另有城商行科技金融部负责人告诉《财经》,其所在行普惠科技金融贷款平均定价,每年都会下滑几十个基点(1个基点=0.01%)。
不仅如此,若科技企业即将进入上市阶段,银行还会出现产品组团性竞争。“如果一家大型科技企业融资过程较为顺畅,就会手握大量存款。这种情况下,银行还会通过高于同业的存款利率吸引资金回笼,并以低于市场平均利率的价格发放贷款。”上述城商行科技金融部负责人表示,这导致近年来银行利差持续收窄。
据某股份行科技金融部负责人透露,其所在银行利差目前在1.4%-1.5%左右,加上税费及人工成本,获取的收益会更低。“现在我们做科创贷款几乎都不赚钱,主要靠的是后续综合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资质较好的科技企业,除了贷款利率,更专业的金融服务也是企业关注重点。成立于2015年的阔然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阔然生物”)是一家聚焦肿瘤分子病理和数字病理领域的高科技企业。2023年,阔然生物旗下子公司由于要加大研发生产投入等,急需金融支持。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在与阔然生物主动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该需求,第一时间向阔然生物子公司提供了270万元的科创贷款。
“浦发银行之所以愿意向我们发放贷款,主要还是在于了解分子诊断行业,了解企业及运营状况,并看到未来的发展潜力。”接触过几家银行后,浦发银行的专业性给阔然生物董事长卜令斌留下深刻印象。他透露,“有时与银行客户经理聊需求,对方往往因为不了解行业,出于风险考量,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杭州银行副行长张精科亦告诉《财经》,在与不少企业沟通合作中,专业度已成为企业首先考量的要素。很多科技企业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只有与他们有共同语言,才能得到对方认同并达成合作。专业度之外,便捷度则是企业重点考量的另一要素。
政策指引下,银行加速涌入科技金融赛道,市场不断扩容之际,科技企业的资金可得性亦大幅提高。
翻阅央行过往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自2023年起,“贷款支持科创企业”相关数据被单独列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0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21万家,获贷率46.8%,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79万家,获贷率为55.7%,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
上述成绩背后,是商业银行近四十年的漫漫求索。公开资料显示,首笔科技贷款业务的正式落地要追溯到1985年。当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设立创业投资、开办科技贷款;同年10月,央行和国务院原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积极开展科技信贷的联合通知》,中国科技金融发展实践的帷幕就此拉开。
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科技创新所具有的长周期、高不确定性等特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期以来追求低风险、确定性的偏好并不相符,这导致科技企业融资困难重重。
“科技型企业确实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主要还是在初创期和成长期,这类企业具有‘三高一轻’的特征,即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和轻资产。比如有的存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等特征,而且部分企业也缺少足额有效的担保,与银行传统的风险偏好不匹配。”某国有大行科技金融业务负责人表示。
基于此,在科技金融发展早期,政府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此后,伴随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容,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日渐丰富,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科创金融专营机构等相继出现。与此同时,在构建起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张精科介绍,杭州银行是国内最早探索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商业银行之一,科技金融业务经历了从“银政合作”为主的“科创1.0”模式到“投贷联动”为主的“科创2.0”模式,目前正向“数据与专业驱动”的“科创3.0”模式转型。截至2024年6月,杭州银行服务科创企业近2万家,累计投放超1750亿元,其中服务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企业超5000家。
“1.0属于起步阶段,那时发展科技金融业务更多地依靠政府及相关担保公司,期间我们逐步建立起对科技行业的风险认知;2.0阶段重点围绕创投机构,主要服务其投资的企业,并逐步构建起科创金融生态圈,这个阶段科创渠道生态效益明显,银行的专业能力大幅提升。”张精科表示,3.0阶段主要是通过聚焦细分行业、打造行业专业化团队等,提升银行对科创企业发展的专业判断能力。
2011年初便开始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南京银行,则专注于服务初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至今,科技金融赛道面对的客户更加细分。现在南京银行的主要理念是陪伴小微企业成长,陪伴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并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南京银行上海分行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张明向《财经》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南京银行科技文化金融贷款累放超过6万家企业,累放金额超7000亿元,余额超1200亿元。与此同时,该行合计落地投贷联动业务202户,自2016年至今累计放款金额超100亿元;目前已顺利退出的投贷联动客户50户,平均投资回报率近400%。
在全生命周期服务之外,浦发银行通过“伙伴思维”重构科技金融服务内涵,整合“股、债、贷、保、租、孵、撮、联”一体化、全口径融资产品,构建产融新生态圈。截至2024年8月末,浦发银行服务科技企业总数超过6.4万户,科技贷款余额突破62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000亿元,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业务规模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当越来越多的银行涌入科技金融赛道,“先行者”有何发展经验可借鉴?张精科告诉《财经》,首先,银行需要想清楚自己所在区域是否适合做科技金融,即是否具有发展科技金融的土壤,具有足够多的科技企业和资源,这是前提;其次,选准赛道后要坚持,久久为功,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难题就轻易放弃;最后,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政策、容错机制等,并搭建起专业团队构筑“护城河”。
正如硬币的两面,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加速发展的同时,挑战亦不可避免。
“最大的挑战在于专业不对称。”张明告诉《财经》,银行内部具有制造业、理工科等背景的员工相对稀缺,因此在服务客户时往往会存在行业知识壁垒。
上述国有大行科技金融业务负责人进一步指出,银行传统信贷尤其是对公业务,主要是通过看报表、经营成果等来推算企业的偿还能力,但银行缺乏的就是对企业的组织模式等方面的了解,尤其对新兴赛道的增长规律认识也不清晰,对企业的专利进行估值等都存在难点。
行业壁垒叠加风险问责等因素,银行只能采取较为保守的风险防控策略。有股份行分行对公业务负责人透露,前两年其所在分行曾针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推出相关贷款产品,但考虑到不良风险,今年已将该产品下架。“有些企业拿了钱就跑路,或者倒闭,对银行来说风险太大,后续还需要面对不良问责。”
在张明看来,小微企业的不良率较规模以上企业会相对高一些,服务处在早期阶段的科技企业更需要情怀、初心和担当,若要支持“早”“小”的“硬科技”企业去破局业务发展,就需要建立相匹配的不良问责体系,提高细分领域的风险容忍度。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亦关注到银行在实际展业中的难点。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明确表示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则期望更多的政策和创新举措落地。“我们常服务处在早期阶段的企业,风险相对较大,所以对于不良问责等问题,希望能有一个更官方性、更具指导性意义的政策出台,比如针对科技金融的行业性标准。”张明表示。
另一个备受行业关注的话题则是,长期以来,银行贷款并不被视作适合支持初创企业的模式,更优者是各类股权融资。但在“分业经营”要求下,银行贷款与股权投资之间一直存在不可跨越的“红线”。
目前,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比较广泛的模式主要是与外部机构联合;亦有银行对接集团投资职能子公司成立投资基金进行投资;还有银行通过少量股权基金投资成为企业股东,并与政府共同投资成立产业基金,通过提供贷款支持企业发展。此外,国家部委层面推动银行联合启动的“投贷联动”也是重要探索之一。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让银行在表内试点以投贷联动方式投资硬科技初创企业,并在监管和考核方面给予灵活性。”
构建生态圈、完善相关服务亦被行业人士频频提及。某股份制银行科创金融中心总经理进一步指出,综合科技企业发展及金融机构服务中的痛点,建议可构建“五个服务圈”。
具体而言,包括以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的“政府赋能圈”;以券商机构为核心的“上市企业培育圈”;以商业银行牵头成立的“金融助力圈”,其中包括保险、信托、券商、投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以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牵引圈”,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以科研院所牵头成立的“科技成果转换圈”,助力科技企业成长。
(作者为《财经》记者;应受访者要求,徐旭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五月花”(ID:Caijing-MayFlower),作者:严沁雯 张颖馨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