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早苗本太平记(四)元弘之乱

作者:早苗庵宗瑞发布时间:2024-10-05

陛下真谋反了

 

嘉历元年(1326年)三月,皇太子邦良亲王英年早逝,享年仅二十七岁。除了持明院统以外,后醍醐天皇也在宫里开了香槟,这下自己的儿子终于也有机会继承皇位了。除了后醍醐天皇以外,大觉寺统、持明院统也相继派出使者前往镰仓游说幕府。

可是,镰仓幕府似乎并不想打破两统迭立的习惯,幕府并未采用后醍醐天皇提议的人选尊良亲王,而是选择让持明院统出身的量仁亲王成为皇太子。如此,后醍醐天皇试图亲近幕府让自己儿子即位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费,一旦量仁亲王即位,后醍醐一系的皇子继承皇位的希望将会十分渺茫。

果然是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幕府之所以选择持明院统继承皇位,是因为当时的幕府将军守邦亲王是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的孙子。也就是说,当时的幕府将军是持明院统出身,所以持明院统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了镰仓幕府大多数的武士的支持。

后醍醐天皇每每想到此事,都仿佛看到量仁亲王在对自己说:“沸羊羊你快退位啊!”他越想越气越想越气,最终认定阻碍亲儿子即位的敌人既不是持明院统,也不是大觉寺统,而是干涉皇位继承、亲手打造出两统迭立习惯的镰仓幕府。

恰好此时镰仓幕府内部也发生了动乱,这给了后醍醐天皇一个绝佳的“谋反”时机。

在日本东北部的陆奥国与出羽国,自古以来就是朝廷流放的犯人以及虾夷人的居住地,时常游离于朝廷的统治之外。镰仓幕府建立以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地方都成为了北条家的领地,北条家也向这些领地派遣代官进行统治。

到了镰仓幕府末期,北条家在奥羽最北部的津轻一地的代官安藤氏发生内讧,对立的双方都给当时北条家的宰执、也就是被称为“内管领”的长崎高资送去贿赂。结果长崎高资收了钱不办事不说,还两头骗吃骗喝,搞得这场动乱最终从安藤氏的内讧演变成包括虾夷人在内的大规模动乱。

另外一方面,在奥羽动乱的同时,北条高时也因病辞去了执权的职位。当时北条高时的弟弟北条泰家对执权之位势在必得,可是内管领长崎高资等人则认为让得宗的弟弟出任执权会使得宗家分裂,便让连署金泽贞显出任执权。

长崎氏的专横让北条泰家以及北条家的外戚安达氏感到非常不满,北条泰家在金泽贞显出任执权后便出家表示抗议,连带着幕府内部许多安达派系的武士也纷纷追随北条泰家出家,对金泽贞显表现出了敌对的姿态。

之前北条家的“宿老”北条时村被暗杀之事依然历历在目,金泽贞显担心遭到北条泰家和安达氏的报复,在出任执权后仅仅一个月便辞职出家,遁入空门了。金泽贞显是北条家的有力庶族,曾两度出任六波罗探题,后来又出任地位仅次于执权的连署,政治履历可谓是十分优秀。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懦弱无能的性格又让金泽贞显处处受限。在风雨飘摇的镰仓幕府末期,碌碌无为就是金泽贞显最大的罪过。

金泽贞显辞职以后,幕府决定由北条家庶族“极乐寺流”出身的赤桥守时出任执权,这也是镰仓幕府的最后一任执权。当然,不管执权如何更迭,真正的实权依旧是掌握在“得宗”北条高时的手中。

逢此多事之秋,后醍醐天皇决定将“倒幕”提上日程,不过他虽然身为天皇,但是手中却无可用之人,只好广撒网捞鱼,最终“天皇又谋反”的消息果然又走漏了风声。

元德三年(1331年)四月二十九日,后醍醐天皇的侧近吉田定房秘密向镰仓派去使臣,将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计划全盘托出,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计划的起因、经过,甚至连参与人物都一一列出了名单。于是,幕府在京都的代理六波罗府派出士兵,按照名单将参与谋反之人悉数逮捕,其中就包括了二进宫的日野俊基。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镰仓幕府逮捕了谋反的参与人员,但是却没有对后醍醐天皇下手。后醍醐天皇有了“正中之变”的先例在前,便装傻充愣表示自己不知情,对负责与幕府联络的“关东申次”西园寺公众表示一切都是天魔所为,自己一点责任都不该有,幕府应该对自己宽大处理。

西园寺公宗只得翻了翻白眼,发出了“呵呵”两声。

然而,镰仓幕府这边似乎对后醍醐天皇的谋反没有给够关注度。此时的“得宗”北条高时与跋扈的家臣长崎氏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再加上东北动乱的罪魁祸首就是长崎高资,因此北条高时便秘密下令让长崎高资的叔父高赖除掉高资父子。不过,长崎高资等人在镰仓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密令没多久就被长崎高资发觉。长崎高赖为高时背了黑锅,被流放到了东北,北条高时则有样学样,装傻充愣佯装不知情。

长崎高资也翻了翻白眼,同样“呵呵”了两声。

于是,日本东西两地各出了一个手下谋反,自己却什么也不知道的“傻子”。

八月九日,后醍醐天皇下令改元“元弘”,但是镰仓幕府却表示山高路远信号不好,幕府这边暂时还是继续采用“元德”年号。

幕府的回应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炸醒了后醍醐天皇。幕府并未相信这次谋反之事与自己无关,之所以还未处置自己,是因为幕府内讧未停,没能抽出手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干脆挑明反了吧。

于是,后醍醐天皇在侧近的护卫之下偷偷逃出了皇宫,不久之后天皇的御旗便出现在了京都郊外的笠置山,同时后醍醐天皇还给各地的武士颁发了勤王倒幕的诏书。

镰仓幕府收到后醍醐天皇举兵的消息时并不惊慌,区区一天皇能掀起什么波澜?此前不就有个“承久之乱”嘛,既然后醍醐天皇想效仿后鸟羽院举兵,那幕府便也cos承久之乱时的幕府,派出二十八万八千骑的军队西征。当然为了表明自己的官军身份,幕府拥立持明院统出身的皇太子量仁亲王即位,也就是光严天皇,由其父后伏见上皇开设院厅施行院政。

在幕府军西征的四员大将之中,有三人都是北条家出身,只有排在最后的一位年轻武士骑着高头大马,兀自走在自家的家纹“二引两”旗帜之下。

“重铸源氏的荣光,吾辈义不容辞!”——源氏复活赛前的足利高氏

 

我也是源氏

 

足利氏同样也是“前九年·后三年之役”中活跃的武士八幡太郎源义家的子孙。源义家的长子义亲的后裔便是镰仓幕府的创始人源赖朝,而次子源义国的两个儿子义重和义康,则分别成为了新田氏与足利氏的先祖。

足利义康去世之后,其子义兼在“源平合战”时早早就投靠了源赖朝。源赖朝对这个同出一门家族非常抱有好感,便让足利义兼迎娶了岳父北条时政的女儿,足利家也因此成为了镰仓殿的连襟,此后便代代与北条家联姻。靠着这层关系,足利家深受北条家的信任,在北条家夺取幕府实权以后,足利家也成为幕府中少数身居高位的源氏家族之一。

而源义国的长子新田义重则在“源平合战”期间摇摆不定,甚至一度成为平家在关东的眼线,自镰仓幕府建立后,新田一族便成为了幕府的边缘人物。若不是后来出了两个名人,新田氏估计也就此埋没在诸多源氏之中了。

在《难太平记》的记载中,源义家晚年郁郁不得志,临终前留下遗言道:“自我死后七代定要夺取天下。”

Flag立下以后,压力来到了源义家七代孙足利家时的身上。

足利家时便是足利高氏的爷爷,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北条时宗出任执权、领导幕府抵御蒙古入侵的时代。因为抵御了异族的入侵,北条家的威望空前高涨,足利家时根本没有机会夺取天下,便时常感叹。最终,羞愧难当的足利家时在源氏的氏神八幡神的神像前自尽,留下遗言道:“自我以下三代人定要夺取天下。”

于是,压力又来到了第三代足利高氏的身上。不过足利高氏生活的年代已是动荡年代,因此经过奋斗以后,足利高氏最终实现了先祖的夙愿,建立室町幕府夺取了天下。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教育了我们如果自己不努力,就给子孙压力,让子孙努力,最终就能夺取天下——才怪。

实际上,这则故事是室町时代足利家为了塑造自己源氏嫡流的身份编造的。不仅如此,为了加强足利家是源氏嫡流的既视感,足利家甚至将自己的亲戚,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的御家人新田家也塑造成了源氏嫡流。

“足利家经过不懈的奋斗,最终击败了嫡流竞争对手新田一族,取得了天下。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如果抛开足利家事后诸葛亮般编造的故事来看的话,镰仓时代的足利家虽说是幕府中的有力御家人,但是却并非是什么清和源氏嫡流。和源赖朝一样,足利家也是在夺取天下以后才成为了嫡流。

所谓清和源氏嫡流,不过是兵强马壮为之而已。

就算是在有力御家人里,足利家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源义家的弟弟源义光的后人、同为有力御家人的武田氏,其家族地位并不会比足利氏低。在足利家内部,也有独立于足利家对幕府奉公的分家斯波家。足利家唯独占到的好处,就是与北条家的代代联姻。靠着这层血缘关系,足利家在幕府内部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与北条家一荣俱荣。

即便如此,北条家对足利家也依旧是又爱又防。足利家虽然位列北条家一门众,但是却常年被疏远在幕府政权的中枢里,例如在幕府的评定众之中,就没有任何一人是足利一族出身的。

如同历史上许多阴差阳错创立大业的人一样,足利高氏的前半生其实也是普普通通的。足利高氏的父亲贞氏出生于北条时宗时代,十五岁元服之际从执权北条贞时处拜领了“贞”字,这才取名为贞氏。

足利贞氏是镰仓幕府末期少数有才能的御家人,可是他的身体却一直不好,晚年的贞氏深受北条家重用,被任命为上总国守护。同时,足利贞氏还为同僚武田信武的儿子德光丸加冠,赐其“氏”字,取名为武田氏信,与御家人们缔结了深厚友谊。因为这层关系,武田家后来在南北朝时代才坚定地追随足利一族作战。

同历代先祖一样,足利贞氏迎娶了北条庶族金泽显时的女儿为妻,二人生下了嫡长子足利高义。足利高义元服之后,足利贞氏便将家督之位传给了高义,无论是足利家还是北条家,都对这个有着两家血统的年轻人寄予厚望。可惜的是,足利高义在二十一岁时突然得了急病病逝,这才让足利高氏有了继承家督的机会。

与哥哥高义不同,高氏的母亲并非北条家出身,而是父亲的侧室上杉清子,因此高氏其实只是足利家的庶子而已。在高氏下边有个同胞弟弟高国(直义),从兄弟三人的名字“高义”、“高氏”、“高国”就可看出,这是得宗北条高时下赐的名字,说明北条家对足利家给予了极高的厚遇。

无论怎么看,足利家都是得宗政治的受益者。

在后醍醐天皇谋划倒幕失败的“元弘之乱”期间,足利高氏的父亲贞氏病逝,年轻的足利高氏正式成为了足利家的顶梁柱,成为幕府军西征的大将西进攻打后醍醐天皇。毕竟如果幕府军的四员大将都是北条一族出身的话,那这场战争就会变成北条家个人与后醍醐天皇的战争。有了非北条一族的足利高氏的加入,这支军队才可以被称为“幕府军”而不是“北条军”。

后来站在足利家立场的史料《梅松论》之中这么说到:足利尊氏的父亲贞氏病逝后不过一两日,足利家还在举办丧事、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北条家便不管不顾任命足利高氏为幕府军的大将出兵上洛,这成为后来足利高氏背叛镰仓幕府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站在足利家的立场来说的。

实际上根据近年的研究,足利高氏对出兵上洛这件事应该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抵触的情绪。与身为嫡长子的兄长足利高义早早就继承家督不同,足利高氏在父亲贞氏去世以前都没能获得足利家的家督之位。即便在足利家内部之中,高氏和弟弟直义的位阶也一样都是从五位下,高氏的地位在足利家里并不是特殊的存在,直义同样也有足利家的继承权。

因此,接受镰仓幕府的任命西征,是足利高氏提高自己地位、成为足利一族总领的最佳机会。

九月末,就在幕府军刚抵达近江国时,六波罗府的军队便顺利攻陷了后醍醐天皇所在的笠置山,俘虏了天皇及其他倒幕派公卿们。被俘虏的后醍醐天皇变成了后醍醐上皇,在次年被流放到了隐岐岛。

足利高氏则因为父亲的丧事还未办完的缘故,在战争结束后很快就返回了关东。镰仓幕府也投桃报李,在后醍醐天皇被流放的当年,足利高氏在幕府的推举下升任从五位上的位阶,确立了自己足利一族总领的地位。

掀起巨大波涛的“元弘之乱”看似以后醍醐天皇被流放而告一段落。上洛的幕府军并未前往笠置山与六波罗府的军队会合,而是在畿内进行着最后的扫尾工作。幕府军的攻击目标是河内国赤坂城,在后醍醐天皇于笠置山举兵之际,河内国的一个小土豪响应天皇的号召举兵,并在赤坂修筑了这座城池。

让幕府军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土豪,将成为镰仓幕府在畿内的最大敌人。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