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大手笔投入创新,3.44%背后济源做了什么?

作者:河南日报发布时间:2024-10-17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赵珊珊

耐高温尼龙材料核心单体、纳米二氧化钛等技术突破,有效打破国外垄断;中原特钢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装置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研制成功并交付用户,突破“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在迈向新材料强市的过程中,济源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创新实力提升,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近日,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河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济源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7.12亿元,同比增长63.4%,占GDP的比重为3.44%,居全省第2位。

大手笔投入背后,是济源对创新的极度渴求。

以工业立身的济源,基础实、底子厚,同时也深受结构偏重、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等困扰,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济源有清醒认知。

然而,跟全省其他兄弟城市相比,济源经济体量小,缺乏“大院大所”,创新人才短缺,这是制约济源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短板。

在创新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这3.44%的研发投入是如何“挤”出来的?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市长王笑非表示,近年来,济源“三箭齐发”,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创新激励政策机制、提供精准科技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不遗余力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持续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的创新活力,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发展全面起势。

——创新主体不强?梯次培育来助力。

为加速培育创新主体,济源扎实开展“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2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企业规模实力不断跃升,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小升规”,持续做大研发投入的高能级“蓄水池”;构建一条“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型企业承天启地、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

目前,济源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实现三年翻番的目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4家。今年,济源2家企业获得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研发投入动力不足?政策资金来撬动。

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窥见一个地方对创新的真实意愿。近年来,在整体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济源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依然保持只增不减、连年攀升。数据显示,2023年,济源全年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19.2%。

此外,济源还探索推进科技成果体制机制改革,支持济源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承接科技成果下放权限,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对科技项目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政策与资金驱动下,企业创新动能十足。

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病毒生物农药的企业。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近23%。2023年,公司开展研发项目7个,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总额高达486万元。

“企业研发有动力,在市场上才更有竞争力!”白云实业行政部负责人周丹表示,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让公司的甜菜夜蛾等病毒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反馈良好。2023年,仅病毒产品销量就比去年增加了2倍。

——资源有限如何做研发?创新平台来服务。

济源充分考虑本地产业特点、区域发展和企业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通过自主创新和向外借脑借智,促进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在本地深度融合。

目前,济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19家,新成立产业研究院7家,建设中原学者工作站3家。“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豫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产业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工大、河南省科学院等高端院所,纷纷与济源“链接”,建设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济源联合实验室、新材料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高强度研发投入,溢出效应明显。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济源政企携手练好“内功”,把经济不确定变成确定性——

今年1至8月,济源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创新“涟漪”正逐步汇聚为奔涌“大潮”。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