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宏冰
纳米氧化镁抗菌抗病毒材料及其复合聚丙纤维无纺布研制、基于国产化设备的碳化硅外延晶圆片制造技术、中科云翼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应用、基于工业机器人的高效高精度轮式抛光技术……
12月18日,2024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信阳站)暨中国科学院专家信阳行活动在信阳市上天梯管理区碳中和研发展示中心举行。接连发布的15项火炬科技成果,让参会的河南部分省辖市和信阳市、县(区)科技部门负责人,以及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家代表们惊叹连连。
包括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共31个科研院所的专家齐聚信阳,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陶曼晞,河南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正龙,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主任李季、信阳市政府副市长李新伟等领导出席活动。
在与会领导和专家们的见证下,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信阳分中心正式揭牌,现场签订了十余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技术需求科研协议。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专职副主任杨卫东,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阳辉,分别做了主题分享。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继今年9月在信阳经开区成功举办全省首场“院校企业面对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对接信阳站活动之后,省科技厅和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信阳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深度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助力老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又一有力举措。
近年来,信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目标,围绕“提质发展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的总体思路,形成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时尚纺织、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生物医药等6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光电元器件等11条重点产业链“6+11+N”的产业布局。
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信阳在全省率先开展多项科技创新工作:高标准建设大别山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两茶”产业分中心,优化省内外创新资源集聚、整合和利用能力,提升“两茶”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带动作用;信阳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豫东南高新区、淮滨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固始、光山高新区入列省级开发区培育创建高新区,高新区数量居全省第一方阵,已成为全省产业创新发展的“先锋队”“排头兵”;信阳经开区、新县和光山县先后获批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信阳师范大学入列高校成果转化基地培育名单;信阳在全省率先选派120名专家人才担任科技型企业“科技副总”,经验向全省复制推广;建成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三年倍增,形成了创新载体多头并进、加快发展的新格局,为老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与会专家还实地考察和调研了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内多家企业。
信阳市上天梯被誉为“亚洲第一矿”,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原矿开采—初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应用”的全产业链条,辖区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各级科创平台47个,非金属矿新材料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今年7月,上天梯与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在此共建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天梯分中心,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平台布局,强化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信阳市上天梯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金娥表示,上天梯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