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史记·管夷吾传 译文(下)

作者:国风漫漫发布时间:2024-09-19


原文: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diàn),【正义】:三归,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正义】:括地志云:“管仲冢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说苑云‘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巿租,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近。”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称伯。’”齐国遵其政,常彊於诸侯。後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集解】:刘向别录曰:“九府书民间无有。山高一名形势。”【索隐】:皆管氏所著书篇名也。按:九府,盖钱之府藏,其书论铸钱之轻重,故云轻重九府。馀如别录之说。【正义】:七略云管子十八篇,在法家。及晏子春秋,【索隐】:按:婴所著书名晏子春秋。今其书有七篇,故下云“其书世多有”也。【正义】: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正义】:轶音逸。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正义】:言管仲世所谓贤臣,孔子所以小之者,盖以为周道衰,桓公贤主,管仲何不劝勉辅弼至於帝王,乃自称霸主哉?故孔子小之云。盖为前疑夫子小管仲为此。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正义】:言管仲相齐,顺百姓之美,匡救国家之恶,令君臣百姓相亲者,是管之能也。岂管仲之谓乎?

      【索隐述赞】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译文:

       管仲富有的程度可以与国君相比拟,他家中有三归台和外向室(外向室,‌‌一种特定的建筑或空间,主要在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中出现。‌ 外向室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外交或礼仪活动的场所,用于接待外来宾客或进行重要的外交活动)【《史记正义》中注解:三归,指的是三位不同姓氏的女子。妇女出嫁被称作“归”。】【史学界对“三归台”的解释历来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三归台”就是标志“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的高台;也有学者根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兴林先生发表的《管仲“三归”考》论文,再结合《管子》书中“民之三有归于上”和“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的记载,认为齐桓公曾将农、工、商三业一年的财税收入赏赐给了管仲,而管仲为存放这些钱财而修建了“三归台”。】而齐国人却不认为他生活奢侈。【据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订的《战国策·东周》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昭)文君免去了工师籍的职务,而让吕仓担任相国,而周地的百姓却对吕仓表示不满。周(昭)文君为此感到担忧,有人对他进言道:“国家做出一个决策,必定会出现毁谤和赞誉这两种态度,真正的忠臣会把诽议全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把赞誉都归在君主身上。宋国的国君(宋平公)贻误农时来建造供自己娱乐的高台,因而百姓都指责他,这是由于没有忠臣来为君主掩盖过错罢了。后来子罕辞掉了相位而改做司空,百姓责怪子罕但褒扬他们的国君(宋平公)。齐桓公在宫中设立了七个市场和七百个官家妓院,齐国人非议他的所作所为。管仲因此故意在家里筑“三归台”,来掩盖齐桓公的过错,这不就是通过损害自身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而替国君掩饰过错吗?《春秋》中所记载的臣子弑杀国君的事例数以百计,这些臣子都是些习惯标榜自己的人。所以说大臣受到赞誉,并不是国家的好事。”周(昭)文君于是就没有免掉吕仓的职位。】管仲逝世后,【《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在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问他道:“群臣之中谁可以接替你担任国相?” 管仲说:“知臣莫如君。”齐桓公问:“易牙这人怎么样?”管仲回答道:“他杀死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齐桓公又问:“卫开方这人怎么样?”管仲回答道:“他抛弃双亲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应接近。”齐桓公接着问:“竖刀(diāo)这人怎么样?”管仲回答道:“他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可亲近。”管仲同年死后,齐桓公没有采用管仲之言,还是亲近任用这三人,“三奸佞”得以把持朝政。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各自结党要求被立为太子,“三奸佞”自然也参与其中,争权夺利,致使齐桓公不得善终,尸身在病榻上放了六十七天后才被入殓。】【《史记正义》中注解:《括地志》(《括地志》是一部地理学专著,由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全书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中说:“管仲的坟冢在青州临淄县往南二十一里的牛山(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南七公里)的山陵之中。据《说苑》(《说苑》又名《新苑》,是西汉刘向所编纂的杂史小说集)记载‘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对他说:“我身份低微无法管理身份高贵的人。”于是齐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上卿,先秦时期高级官员或爵位名。王室与诸侯国均置。春秋后,诸侯国的大国与小国间,同为上卿者,地位并不对等,例如,小国上卿相当于大国下卿等),然而齐国没有被管仲所治理好,齐桓公问他:“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道:“我很贫穷无法驱使富有的人。”于是齐桓公把齐国一年的商业税收赐予给了管仲,然而齐国还是没有被管仲所治理好,齐桓公又问他:“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道:“我与国君您的关系疏远无法制约那些与您关系亲近的人。”于是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之后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的国内安定,国力大幅度提升,而后得以称霸天下。’孔子说:‘即使管仲很贤能,但倘若他没有获得这三种权利,也不能让他的君主面南而坐,进而称霸天下。’”】齐国仍旧遵循他的政策行事,故而齐国在诸侯各国中一直很强大。此后过了一百多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子(晏婴(?-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太史公(司马迁)说道:“我读了《管子》中的《牧民》篇、《山高》篇、《乘马》篇、《轻重》篇、《九府》篇,【《史记集解》中注解:刘向《别录》(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校书完成后他为每本书写了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把这些提要汇编成《别录》)中说:“《九府》篇没有在民间流传,《山高》篇又名《形势》篇。”《史记索隐》中注解:太史公提到的这些篇目都是管仲所著书中的篇名。查究:九府,指存放钱财的府库,该书论述了铸钱的轻重之制,故得名《轻重九府》。其余内容同《别录》中的记述一致。《史记正义》中注解:《七略》(《七略》是刘歆在父亲刘向的《别录》基础上进一步编纂而成的,更加系统化和综合化,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学著作)中说《管子》有十八篇,隶属于法家。】【有学者认为西汉时应有一种十八篇的别行本在市面流通,而刘向所定的《管子》为八十六篇,现仅存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管子》一书现今被认为是一部关于治国理政的杂家学派著作。】以及《晏子春秋》,【《史记索隐》中注解:晏婴所著书籍名为《晏子春秋》。如今(指唐朝)此书流传下来的内容有七篇,所以司马迁后面说“这些著作市面上多有流传”。《史记正义》中注解:《七略》中说《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政治家、思想家晏子思想、言行、事迹的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编辑而成,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现今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共七篇,隶属于儒家。】它们详细记载了管晏二人治国理政的言辞论述。我既然读了他们的著作,就想要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所以就按次序地写了二人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市面上多有流传,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轶事。”【《史记正义》中注解:“轶”的读音同“逸”。】

       世人都说管仲是贤臣,然而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的统治衰微,(齐)桓公既然贤能,管仲却不勉励他成就王业,反而让他称霸吗?【《史记正义》中注解:说“世人都认为管仲是贤臣,然而孔子却轻视他”这句话,大概是因为既然周朝的统治衰微了,(齐)桓公又是一代贤主,管仲为何不劝勉并辅佐(齐)桓公成就帝王之业,反而只是让其自称霸主呢?故而孔子才会有小看管仲的言论。这大概是先前司马迁疑惑孔夫子轻视管仲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不管是司马迁还是张守节,两人的观点均失之偏颇,尽管孔子确实说过“管仲之器小哉”这样的话,但同时也给予过管仲肯定,他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说明孔子一方面认为管仲器量小,不节俭,也不知礼数,但同时他又认可管仲大仁大义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管仲,也许从孔子那时候起人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而开了。可以说管仲虽私德有亏,然公德无量啊!反观身处大一统君主专制时代的司马迁、张守节却认为孔子轻视管仲的理由是因为管仲没有辅佐齐桓公完成天下统一的帝业,这种观点十分离谱,可见这二人是既不了解孔子也不懂管仲啊!正所谓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管仲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兴盛之期,依照当时百姓的生产方式,社会形式以及国际局势来看,哪一个诸侯国都不具备取代周天子统一天下的实力与条件,管仲让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帮助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也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不可不谓是倾注全力,尽其所能,然而张守节之流却因管仲没有让齐桓公成为像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那样君临天下的皇帝,而质疑他的才干,进而认为孔子也是因此轻视管仲,我只能呵呵了,倘若世人都用自己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去评价古人,那么管仲没能让齐国摆脱封建统治,走向民主共和,确实是很失败啊!我想学者与智者的差别也就在此了吧。】古语有言:“(作为臣子)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补救君主所犯下的过错,这样君臣之间方能上下同心同德(把国家治理好)。”【《史记正义》中注解:这里是说管仲在齐国做宰相时,顺应百姓的美好愿景,纠正国家的弊端,使君臣百姓之间相亲相爱,这体现了管仲的才能。】这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赞誉道:“管夷吾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而晏平仲(指晏婴)被誉为齐国的贤臣。(管仲)能充实仓库里的粮食,(晏婴)在祭祀时不把牺牲装满,使其超过器皿口沿的高度,他们一个能转祸为福,一个能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直言不讳。孔子认为我们之所以衣襟不用向左而开这是管仲的功劳,太史公(司马迁)则甘愿为晏婴持鞭驾车。(晏婴)能在为国君行哭丧之礼后坦然离开,【《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庄公六年(前548年)的五月,齐(后)庄公因与崔杼妻棠姜私通而为崔杼所杀,晏婴听说后,便来到崔杼家的院门之外,说道:“国君为社稷而死则臣子应为他殉死,国君为社稷而逃亡则臣子应随他流亡。国君为自己私利而死而逃,除了他的宠幸私臣,别人不会为此殉死逃亡的。”之后晏子打开大门进入院内,他把庄公的尸身枕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抚尸而哭,起来后又三次顿足以示哀痛,然后才离开崔杼家。别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死晏婴!”崔杼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过他我们会得到民心。”】故而为众人所仰望。”】

      【后世称管仲为“春秋第一相”,而笔者对他的评价更高,管子不可不谓是“千古第一相”!青年时期的管仲可没少挨社会毒打,然意志坚定的他不屈不挠,不断在挫折和失败中汲取养分,终使其成长蜕变为知行合一的大智大勇之人。管仲深谙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治国之道,故而“惠民”一直是其执政的核心理念。其在用人方面也堪称一绝,他让善于外交辞令的齐(前)庄公的曾孙隰(xí)朋担任大行;让精通农业耕种的卫国平民甯(níng)戚担任大司田;让勇冠三军的周桓王次子王子成父担任大司马;让熟悉司法条例的宾胥无担任大司理;让直言不讳的东郭牙担任大谏。这“五杰”正是在管仲的合理调度下方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足以见管仲在选贤任能上不避亲疏,不分贵贱,唯才是举。此外管仲懂得人情世故,深知政治是调和的艺术,既然齐桓公不愿处理繁琐的内政事务,那身为宰相的他就代为操办;国君喜好出风头,那领兵出征,与诸侯会盟的工作就让君主亲自去做;竖刁、易牙虽是奸佞之徒,然齐桓公又离不开他们,那管仲就自愿作为国君的“堤坝”,使这帮“祸水”即使常伴国君左右,也无法兴风作浪。当然如果硬要挑刺的话,管仲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其一是在帮齐桓公立储君的问题上,做得不够细致,不过考虑到公子小白自己就是靠政变上位,而管仲本身也是从公子纠那里转投到小白这边才得以大展拳脚,施展抱负,故而在齐桓公立自己哪个儿子当太子的问题上管仲也确实不便过多干预;其二,一套优秀且稳固的政治班底掌权四十载,固然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好处在,但期间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也没有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以至于管仲离世后,接任宰相之位的隰朋没多久也去世了,最后也因此导致齐桓公不得善终,不得不说管仲是要负一定责任的,他还是有些贪恋权势,老不知退了。

       既然提到管仲那就不得不谈其一生的挚友鲍叔牙,“管鲍之交”之所以能位列八拜之交之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管鲍二人经受住了权力与财富的考验,这是其他如知音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等友人之间不曾有过的经历。其中鲍叔牙的品格最令人钦佩,因为在这段友情中他似乎总是吃亏的一方,换作一般人,别说和管仲八拜之交了,只怕当初在与其合伙做生意时就跟他绝交了,试问天下除了鲍子哪还有主动把宰相的位置拱手让给他人,心甘情愿地让朋友的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存在呢?至少庞涓、章惇之流是断然不会这样做的。如果说管仲的私德有亏,那么作为其友人的鲍叔牙就补足了他的这块短板,管鲍二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了彼此,这怎能不是一段美谈呢?

       西汉的汉文帝一次在和手下的大臣冯唐聊天时感慨道:“我怎么就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来做我大汉的将领呢?不然何愁对付不了匈奴?”冯唐则泼冷水道:“恐怕陛下即使拥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也不能任用他们吧。”当时冯唐这句话呛得汉文帝下不来台,只好愤然离席。我常在想纵然管仲是不世出的人杰,但没有齐桓公的话,他也发挥不出自己十足的才干来啊!你要说齐桓公这人没有缺点吧,他缺点真不少,其为人好吃、好酒、好色、好游猎又好面子,可他拥有极其宽广的胸襟和气魄,孔子曾称赞道:“齐桓公正而不谲。”没错,齐桓公就是这么一个正派而不诡诈的人。试想齐桓公与管仲君臣二人相处四十多年,期间怎会没有一点儿嫌隙?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齐桓公这人有事都是当面挑明,从不藏着掖着,也不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正是君臣二人坦诚相待,才使得即使双方的关系出现过裂痕,很快也能得到修复。倘若管仲侍奉的是像姬重耳、刘恒、孙权这样“谲而不正”的君主,那他所取得的成就势必要大打折扣喽!】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