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发现猴痘病毒新谱系对防治有何帮助?飞沫传播又该如何防范?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09-10

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猴痘病毒的研究论文,详细揭示了猴痘病毒分支Ⅱb的演化轨迹和特征,并首次鉴定出全新的C.1.1谱系。中国科学家发现全新C.1.1谱系对于疾病防控有何意义?猴痘病毒出现飞沫传播,又会对今后的传染病防控带来哪些挑战?我们请知名科普作者张田勘来说说这个话题。

(1)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

2024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确定,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刚果民主共和国与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猴痘病例激增,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前,2022年7月,因猴痘在一系列从未出现过该病毒的国家迅速传播,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到2023年5月全球病例持续下降后,这一事件才宣告结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同属痘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但猴痘的毒性明显弱于天花。从时间上看,猴痘病毒在自然界中已存在数千年,但肆虐人间还不到百年。1958年,研究人员首次在猴子身上发现猴痘病毒。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了首例人感染该病毒的病例,是一名9个月的男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猴痘只是一种地方性疾病。1970年到1986年,全世界95%的报告病例都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非洲其他国家也有病例报告。

在最早发现猴痘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每年多达上千人被感染。随着感染者日益增多,猴痘引起了世界上的广泛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9年1月至9月,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了3794例疑似病例和73例死亡病例(病死率1.9%);2020年同期,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了4594例猴痘疑似病例,包括171例死亡病例(病死率3.7%)。近期,据非洲疾控中心报道,自2024年以来,非洲地区新增了14250例猴痘患者,较去年同期激增160%。

猴痘在2021年前主要现身于中非和西非国家,但2022年5月以来,它陆续波及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猴痘病毒的演化分为分支Ⅰ和分支Ⅱ。其中,分支Ⅰ被称为中非分支或刚果盆地分支,现在又发现了分支Ⅰb;分支Ⅱ被称为西非分支,进一步分为Ⅱa和Ⅱb分支。

目前,全球已知的人兽共患病超过200种,猴痘即为其中的一种。该病由猴痘病毒引发,潜伏期为5-21天,感染者在前5天可能出现发热、剧烈头痛、淋巴肿大、肌肉疼痛和强烈气喘等症状,随后可能出现皮疹,皮疹从面部逐步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尤其是四肢,最后结痂脱落。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将猴痘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明猴痘的传播形势又变得严峻起来。

(2)新C.1.1谱系可能导致毒力减弱

8月2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卢洪洲、刘映霞、杨扬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详细揭示了猴痘病毒分支Ⅱb的演化轨迹和特征,并首次鉴定出全新的C.1.1谱系。该成果不仅是对猴痘疫情防治的响应,还提出了猴痘的传播在中国和国际上有不同途径。根据现有情况和新研究结果,猴痘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是分支Ⅱ,而在国际上传播的既有分支Ⅰ,也有分支Ⅱ。

中国研究人员对92例猴痘感染患者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所有患者感染的猴痘病毒均属于分支Ⅱb中的C.1谱系。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发现,C.1谱系又可细分为C.1和C.1.1两个亚谱系。其中,新发现的C.1.1谱系主要在欧洲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流行,且C.1.1谱系中存在一种特定的基因突变(C21062T),后者可能导致病毒的毒力减弱。

C.1.1谱系病毒的流行时间集中在2024年6月至10月,猴痘病毒分支Ⅱ核苷酸突变图谱的聚类结果与系统发育树中的谱系分类结果一致,这证明了系统发育关系的稳定性以及新谱系C.1.1的出现。就像新冠病毒,最初(2019年)在全球流行的是德尔塔病毒,到了2020年就变异为奥密克戎,成为主要致病病毒株,后来奥密克戎又发生变异,产生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BA.1、BA.2和BA.3。

总体上可预测的是,猴痘病毒在持续的演化过程中表面蛋白有突变,从而影响到病毒的毒力,可能变强,也可能变弱。所以,需要特别关注猴痘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播性的潜在变化。

一方面,尽管C.1.1谱系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病毒的毒力减弱,但并不意味着传播力的减弱,因为这一谱系是基于固有的性接触传播。中国研究人员对92例病例的研究和分析表明,这些患者占到广东省和深圳市同期报告病例数的30%和66%,都是男性,中位年龄为30岁,当中有56.5%的患者同时确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多数患者存在男男性行为,全身多个部位有皮肤病变。

另一方面,猴痘病毒既有不同来源,也与国际接轨。2022年重庆首次报道的猴痘病例,毒株属于C.1谱系;2023年中国测序的4株猴痘病毒也属于C.1谱系。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此次深圳地区的猴痘病毒可能有3个不同来源地,分别为韩国、日本和葡萄牙,并且全基因组系统演化分析显示,深圳地区猴痘病毒基因组聚集成簇,提示猴痘病毒在深圳地区已经建立了至少2个稳定的传播链。

从病毒谱系来看,中国的猴痘病毒主要是C.1.1谱系,其次是C.1谱系;从传播源头来看,C.1.1谱系来源于韩国、日本和葡萄牙,C.1谱系来源于葡萄牙和爱尔兰。

(3)已演化出飞沫传播新方式

实际上,中国研究人员发现猴痘病毒有基因变异,并提出需要重视猴痘的传播是有原因的。人们曾担心,猴痘病毒可以演化为性传播途径之外的普通途径传播,现在这已成为现实。

猴痘病毒的分支Ⅰb演化出经由普通路径传播的能力。近日,泰国公共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该国出现首例猴痘Ⅰb变异株病例,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拉响全球猴痘疫情警报后发现的全球第二例、亚洲首例猴痘Ⅰb变异株病例。全球首例Ⅰb型猴痘感染发生在瑞典,该国于当地时间8月15日宣布确认。

最让人担忧的是,此次在泰国发现的分支Ⅰb病毒与以往的传播方式有明显不同,不再只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传播,还可以通过分泌物(如呼吸道飞沫)、皮疹或受污染物品等传播。泰国卫生部门称,这名患者是一名欧洲男性,8月22日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其感染了猴痘病毒分支Ⅰb型变异毒株。现在,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40多人正在接受观察和监测,暂时没有出现相关症状。

不同的猴痘病毒株的毒力和所导致的病死率不同。比如,在中非出现的分支Ⅰ引起的病情较重,病死率可达10.6%;在西非流行的分支Ⅱ导致的症状较轻,全球病死率约为0.22%。而在中国出现的猴痘也是症状较轻的分支Ⅱ,研究人员得出了毒力较弱的结论。

(4)猴痘暂不可能成为大流行病

从目前的客观情况来看,猴痘尽管可以传播给人,但传播能力是有限的,因为这一疾病主要是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同时,飞沫传播在实际生活中还未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而且,这种病毒的第一传播链条是从动物传播给人,人际间传播处于第二传播链条,相比之下,人际间传播要弱一些。

从第一传播链条来看,猴痘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伤口黏膜来传播。人际间发生二次传播主要是由于密切接触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者被患者体液、病变组织污染的物品,以及呼吸道飞沫。因此,减少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以及像防范新冠病毒(戴口罩)和艾滋病那样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感染。

多年来,猴痘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值一直小于1。R0<1表明传染力较弱,病源会逐渐消失;R0=1表明传染力维持,病源会持续存在,成为地方性疾病;R0>1表明传染力增加,病源会呈现指数型增加,传播力强,成为流行病。所以,从R0<1这个系数来看,猴痘暂时不可能成为大流行病。

毒性和致病性决定了一种病原体导致疾病的危害性大小。与流感一样,猴痘虽然也是自限性疾病,但感染后仍需治疗,以免引起并发症或发展为重症。预防更加重要,好在这个预防早就在人类基因中播下了“种子”。得益于全球范围内接种天花疫苗,人类在1980年战胜了天花。由于猴痘与天花是近亲,所以天花疫苗对猴痘的预防效果至少能达到85%。前几代中国人基本都接种过天花疫苗,免疫记忆和抗体多多少少会遗传给后代。即便现在体内抵御天花的抗体很弱或者已经消失,一旦感染猴痘病毒,也会激活免疫记忆,动员体内产生抗体,以清除猴痘病毒。

由于原始(第一代)天花疫苗已不再向公众提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9年批准了一种基于改良减毒痘苗病毒(安卡拉毒株)的疫苗用于预防猴痘。这是一种两剂疫苗,名为Jynneos,在欧洲名为Imvanex,预防猴痘的有效性为85%。该疫苗是一种在人体内不能够自我复制的缺陷型病毒疫苗,安全性相对较高。

过去,由于猴痘传播仅限于非洲一些国家,因此研发猴痘疫苗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不过,鉴于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就宣布猴痘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些药物公司着手研发最新的信使RNA猴痘疫苗。比如,美国的莫德拉公司研制的猴痘疫苗名为mRNA-1769,根据近期公布的猕猴试验结果,它能有效控制感染猕猴的症状,并缩短病程。猴痘mRNA-1769疫苗还显示出抗病毒的广谱性。接种疫苗的动物血清不仅能中和猴痘,还能中和牛痘、兔痘、骆驼痘和羊痘等病毒。不过,这些只是动物研究,在用于人之前,还需要进行1-3期临床人体试验,研究人员现已启动该疫苗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据报道,本月9日,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MVA株猴痘减毒活疫苗也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对于猴痘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也进行了一些尝试。2022年,欧洲医学协会将治疗天花的药物TPOXX(tecovirimat)用来治疗猴痘。但是,这款药物尚未广泛推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应该在临床研究环境中通过前瞻性数据收集对tecovirimat的监测数据,在获得更安全和更有效的结果后方可全面使用。另外,抗病毒药物和牛痘免疫球蛋白也在临床上用作治疗猴痘。目前,中国针对猴痘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及水分,服用解热镇痛药,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的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等。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猴痘新谱系及其存在的基因突变,对今后猴痘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猴痘病毒的传播途径,重视预防、及时诊治、做好隔离以防止二次传播,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未来,除了要倡导安全的性行为之外,日常生活中的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都将成为防范重点。

(供图:视觉中国)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