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73亿吨,同比增长17.4%。”
不久前,新疆在2024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这一原煤产量位居全国第4位,增速居全国第1位。与此同时,新疆原煤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0.73%,相较于去年上升0.92个百分点。
这也进一步传递出新疆,挑战传统能源大省秩序的“底气”。几乎就是在过去五年多时间里,新疆的原煤年产量从2018年的1.53亿吨飙升至2023年的4.57亿吨,与山西(13.57亿吨)、内蒙古(12.11亿吨)、陕西(7.61亿吨)并称全国煤炭四大产区,预期“十五五”期间将反超陕西。
而就在两天前(11月4日),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10月,新疆电网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003.6亿千瓦时,首次年内突破千亿千瓦时大关,同比增长36%。
过去多年,新疆煤炭、风能、太阳能等新旧能源资源排名全国前列,但是受制于区位、运输及开发进度等因素,在传统能源大省中并不显眼。而今左手煤炭,右手风光,挑战传统能源大省的同时,又将给新疆带来什么?
不久前,一列满载着3500吨煤炭的货运列车从乌将铁路准东站驶出,为宁夏青铜峡当地电厂送去电煤,满足冬季能源保供需求。这也标志着新疆铁路疆煤外运突破7000万吨大关,同比增长51.7%,运量、增速均创下历史新高。
这也是煤炭出疆,推动原煤产量大幅提升的缩影。“它有资源,又是后起之秀,所以产能快速上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新疆以往的表现并不出色,主要是因为“太远”,而现在交通运输通道的优化,包括市场需求增长都是推动其煤炭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并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期”。
过去几年间,新疆在兰新铁路基础上,相继实施乌将线扩能改造、新建将淖线、格库铁路新疆段扩能改造等工程,形成“一主两翼”铁路通道(兰新铁路为主通道、临河至哈密铁路为北通道、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为南通道),疆煤外运的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
比如,9月红淖铁路实现电气化开通运营,运能从4000万吨提升至6000万吨。
这“一主两翼”的通道,也使得每年数千万吨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宁夏、湖北、湖南、河北等全国十余个省份,在全国能源保供格局下的地位愈发突出。
根据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新疆铁路疆煤外运量从2017年的994.7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6022.7万吨,增长了6倍多。尤其是2020年外运量突破2000万吨后,保持着年均千万吨的增速。
今年新疆铁路疆煤外运预期将达到9000万吨,相较去年增加3000万吨左右,而目前已经完成全年任务的八成。
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开发与储备利用基地,新疆预测储量2.19万亿吨,约占全国预测煤炭资源量的40%,资源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产能优势、经济优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原煤产量分别为9.34亿吨、9.5亿吨、5.73亿吨和3.73亿吨,贡献全国产量的81.42%。在过去五年多时间里,四大煤炭产区占全国的比重上升4.59%,其中新疆上升4.38%。
2018年,新疆原煤产量1.53亿吨,占全国的比重为4.31%;2023年,新疆原煤产量4.57亿吨,占全国的比重为4.57%。这种规模和份额的快速提升,也正是新疆煤炭一路狂飙的侧影,甚至有媒体据此判断“中国能源版图重心悄然西移”。
在林伯强看来,新疆体量上距离产煤大省山西、内蒙古还相差很远,但“比例上正在慢慢赶上来”。新疆煤炭主要是成本问题,随着运力越来越强,山西、内蒙古煤炭“越挖越贵”,新疆煤炭产量将持续性上涨。
“超过陕西肯定没有问题,但超过山西、内蒙古短期内应该做不到,毕竟新疆的体量目前还比较小。”他说。
从全国来看,四大煤炭产区正在走向“分化”。
今年前三季度,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GDP分别为1.75万亿元、1.79万亿元、2.48万亿元和1.4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8%、4.6%、5.8%。
内蒙古、新疆增速亮眼,而山西、陕西“遗憾”跑输大盘。这也与当下煤炭产量走势基本一致,前三季度新疆、内蒙古原煤产量增速分别为17.4%、4.6%,而山西、陕西增速分别为-8.2%、2.2%。
尤其是当下煤炭价格尚未走出下行周期,内蒙古、新疆相较于陕西、山西更大力度地押注风光,已经对经济增长形成十分重要的支撑。
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能源发电量达13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新疆电网发电量达到3745.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2%,其中新能源发电量达到907.86亿千瓦时,占新疆电网总发电量的24.24%,同比增长34.9%。
当然,这也离不开持续攀升的新能源装机量的支撑。截至今年9月底,新疆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达到8047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3876万千瓦,光伏装机4171万千瓦,占新疆电网总装机的50.54%。
近年来,新疆已经建成哈密、准东、南疆环塔里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建新能源规模超8000万千瓦。预计到2024年底,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超过1亿千瓦。
从一定程度而言,新能源电量正在成为第一大电源和发电增量主体,也是西电东送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新疆实现电力外送14年来,累计外送电量突破800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近三成,占比不断上升。
10月30日,三峡能源发布公告称,其与长江电力等公司拟通过子公司参与投建新疆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下称“南疆基地项目”),包含建设光伏85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等,合计动态投资达718.48亿元。这不仅为南疆地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支撑,也将为全国范围内“沙戈荒”资源开发积累经验。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项目,计划在新疆巴州若羌县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规划建设光伏85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建设煤电6×66万千瓦和新型储能500万千瓦时。
根据预期,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向川渝地区送电约360亿千瓦时,将进一步缓解我国资源禀赋与用电负荷地理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这也正是新疆风光资源加速转化的缩影。随着越来越多“风电光伏”项目的投产,新疆逐渐在煤炭和新能源等领域左右逢源,蓄积起挑战能源大省格局的底气。
售电量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前三季度,新疆电网售电量达1553.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19%,增幅位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7个省公司首位,持续保持高增长。”
这组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的数据,反映出新疆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尤其是,第二产业售电量为1001.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8%,占同期新疆电网总售电量的64.49%,传递出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信号。
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绿色矿业产业集群售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6.99%、12.52%,表现较为亮眼。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今年新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八大产业集群”,积极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建设一批自治区千亿元级、百亿元级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打造若干符合国家战略、特色优势显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这也传递出新疆加快竞逐国家产业基地的决心。而对于能源资源丰富,传统产业结构偏重的新疆而言,如何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眼下,“路线图”已经确定。
首先要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做好油、气、煤这篇大文章。加快推动油气增储上产,释放煤炭先进优质产能,不断向下延伸产业链,让每一块煤、每一滴油、每一方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其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辟清洁能源新赛道。加快推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持续推动硅基、铝基等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光伏“蓝”、沙漠“黄”、生态“绿”协同发展。
第三,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激发绿色低碳新动能。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力支持企业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设备更新和工艺升级,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含绿量”和“含智量”。
盘活用好这些“资源家底”,也是新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
不久前,总投资约1700亿元的国家能源集团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新疆哈密市岔哈泉工业园区举行,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表示,将充分发挥国资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把新疆作为集团最重要的战略发展区和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全力以赴抓好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建设。
“最重要”“全力以赴”种种表述,也传递出央企坚定加码新疆的信号。自治区国资委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在新疆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达到2552个,资产总额高达2.37万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过5.2万个,完成投资额达到5538亿元。
7月28日,在新疆喀什召开的中央企业产业兴疆推进会上,25家央企与新疆签约183个项目,预计2028年底前在新疆完成产业投资近9400亿元……
如此体量的央地合作,也将新疆丰富的煤炭、风光等能源资源进一步激活。随着越来越多的千亿级项目落子,新疆油气生产加工、绿色矿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加速迭代,重构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左手油气煤炭,右手风电光伏,过往能源大省“狂飙”的故事也在上演新的版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作者:淡忠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