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史记·管夷吾传 译文(上)

作者:国风漫漫发布时间:2024-09-19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索隐】:颍,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汉有颍阳、临颍二县,今亦有颍上县。【正义】: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後,管严之子敬仲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索隐】: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正义】:齐世家云:“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则高傒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从之。”韦昭云:“鲍叔,齐大夫,姒姓之後,鲍叔之子叔牙也。”管仲既用,任政於齐,【正义】:管子云:“相齐以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三曰孤,四曰疾,五曰独,六曰病,七曰通,八曰赈,九曰绝也。”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正义】:音古。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索隐】:按:系本云“庄仲山产敬仲夷吾,夷吾产武子鸣,鸣产桓子启方,启方产成子孺,孺产庄子卢,卢产悼子其夷,其夷产襄子武,武产景子耐涉,耐涉产微,凡十代”。系谱同。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正义】:国语云:“齐桓公使鲍叔为相,辞曰:‘臣之不若夷吾者五:宽和惠民,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不若也;忠惠可结於百姓,不若也;制礼义可法於四方,不若也;执枹鼓立於军门,使百姓皆加勇,不若也。’”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正义】:齐国东滨海也。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索隐】:是夷吾著书所称管子者,其书有此言,故略举其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坚固也。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集解】:管子曰:“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正义】:言为政令卑下鲜少,而百姓易作行也。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索隐】:轻重谓钱也。今管子有轻重篇。慎权衡。【正义】:轻重谓耻辱也,权衡谓得失也。有耻辱甚贵重之,有得失甚戒慎之。桓公实怒少姬,【索隐】:按:谓怒荡舟之姬,归而未绝,蔡人嫁之。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正义】:今齐州东阿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索隐】:沫音昧,亦音末。左传作“曹刿”。【正义】:沫,莫葛反。管仲因而信之,【正义】:以劫许之,归鲁侵地。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索隐】:老子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知此为政之所宝也。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管仲(?-前645年),管氏,名夷吾(夷,为平安之意;吾,即我),字仲,谥敬,颖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对于管仲的先祖后世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其为周武王姬发同母弟管叔鲜的后代,另一种认为他是西周第五位天子周穆王姬满的后代,还有学者则认为他并非出自姬姓。管仲的出生同样存在争议,有公元前735年、公元前723年、公元前719年、公元前716年等多种说法)【《史记索隐》中注解:颍,是一条河名。根据《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史学家班固(32年-92年)编写的古代地理学的著作)记载,颍水发源于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汉朝时有颍阳(今河南省许昌市颍阳镇)、临颍(今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二县,如今(即唐朝)也有颍上县(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史记正义》中注解:韦昭(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史学家)说:“(管)夷吾,出自姬姓之后,是管严的儿子,后世又称他为(管)敬仲。”(管仲的家世亦是扑朔迷离,据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的《世本》记载,管仲的父亲名叫庄仲山(名山,谥庄,排行为二,故称仲)。管仲的儿子叫管鸣,谥号为武。孙子叫管启方,谥号为桓。明清时期的江西《齐川管氏宗谱》与《世本》记载相异,其谱序中说,管仲的曾祖父叫管咸,东周初年任中央政府司会(司会,《周礼》天官之属,主管财政经济,及对群官政绩的考察);管仲的爷爷叫管公度,到齐国做官,住在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管仲的父亲名叫管曼多;管仲的儿子叫管宜,齐孝公时为骈邑(今山东省临朐(qú)县)大夫;管仲的孙子叫管歜(chù)。本着就近原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中最早的典籍《世本》的记载的可信度要稍高一些)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鲍叔牙一同外出游历,鲍叔(牙)深知他的贤能。管仲家境贫寒困顿,经常用欺骗的手段占鲍叔(牙)便宜,【《史记索隐》中注解:《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导下,由其门客们所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大致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夕)中说:“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先秦时,约与河南省孟津县相对的黄河以北,太行山脉南端以南的一片广阔地区被称为南阳地区,含若干县邑,包括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和焦作市下的六县四区及济源市全部辖境)经商,等到双方分配获利所得的钱财时,管仲却曾欺骗过鲍叔(牙),以便让自己取得更多的钱财。鲍叔(牙)知道管仲家有老母,加之其生活贫苦,所以并不认为他贪婪。”】鲍叔(牙)始终对管仲善加礼遇,从未对他有过埋怨。后来鲍叔(牙)侍奉了齐国的公子小白,【《管子·大匡》中记载了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这件事的经过。齐僖公生有三子,分别是公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僖公让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但鲍叔牙推辞了,声称自己身体有病不能出仕。之后管仲和召(shào)忽前去拜望鲍叔牙,二人问道:“你为什么不愿意出仕呢?”鲍叔牙说:“老话说:‘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才能不高,所以才让我这个卑微的臣子去辅佐公子小白。我已经知道自己被国君抛弃了。”召忽说:“你若是坚决推辞,就不要出来,我暂且对外声称你病得很重,快要死了,这样国君一定会免除你的职务。”鲍叔牙说:“你这样做,哪还有不免除我的道理呢?”管仲说:“不可以。主持国家宗庙社稷的人,不能推辞工作,也不该贪图空闲。将来谁能继承君位,现在还难以预料。你还是出山吧。”召忽说:“不行。我们三人对于齐国来说,就好比鼎的三足,去掉其中任何一个,鼎就站不住了。我看小白将来定不能继承国君之位。”管仲说:“不是这样的。国人都憎恶公子纠的母亲,也连带厌恶公子纠本人,大家却同情公子小白幼年丧母。至于公子诸儿虽然年长但品质恶劣,将来的事情还很难说。所以今后能够使齐国安定的,除了这两位公子,就没有别人了。公子小白的为人不耍小聪明,虽说性子比较急,好在做事有远虑,除了我管仲,没人能理解公子小白。如果齐国不幸遭难,公子纠即使能被立为国君,也不能改变齐国的困境,将来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能是谁呢?”召忽说:“百年之后,我们的国君离世,倘若我违背了国君的命令,废弃了我所立下的誓言,我所拥戴的公子纠的君位被他人夺去,即便让我得到天下,我也不会苟活于世。何况国君让我参与了齐国的政事,接受君令而不更改,做到从一而终地侍奉自己所拥立的继承人,这是我的道义所在。”管仲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以维护国家社稷,守护宗庙的,岂能仅仅为公子纠个人而死?我所愿为之牺牲的是国家被攻破,宗庙被毁灭,祭祀被断绝,到那时我才会去死。若不是这三种情况,我就要活下来。我活着对齐国有利,我死了反而对齐国不利。”鲍叔牙说:“那么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你出去接受任命就行了。”鲍叔牙答应了,于是他接受了齐襄公的任命,去辅佐公子小白。之后鲍叔牙问管仲:“我该怎么侍奉公子小白呢?”管仲说:“做臣子的,如果不尽心尽力为君主效劳,就不能得到君主的信赖;得不到君主的信赖,君主就不会听从你的意见;君主不听从你的意见,国家社稷就不能安定。尽心尽力侍奉君主的人,是不能有二心的。”鲍叔牙对此表示认同。】而管仲则侍奉了公子纠(公子纠(?-前685年),姜姓,吕氏,名纠。齐僖公第二子,母为鲁女。齐襄公在位时,政令无常,公子纠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686年)携管仲、召忽一起奔鲁。后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于是鲁国支持公子纠,派兵护送他返齐继承国君之位,当时公子小白在莒国,也欲回齐国继位,于是管仲在从莒国到齐国的必经之路上对公子小白进行阻击,期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的衣扣,小白则趁机倒地装死,从而逃过一劫,之后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那边也就放慢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的速度,结果花了六天时间才到,这时出奔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已先回齐即位,即为齐桓公。之后齐桓公威胁庇护公子纠的鲁国。鲁国忧虑齐国的入侵,就在笙渎(今山东省菏泽市以北)这个地方把公子纠给杀死了,而后召忽自杀,管仲则被押回齐国。此事记载于《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等到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古代谥法规定:“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即“桓”谥号的含义为:开拓疆土,使远方之人归服;以武力平定内忧外患,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体恤百姓,能率领民众前行;即便兼并他国土地与人口,也能使原有的百姓在故土之上繁衍生息。反观“武”这一谥号中包含了“夸志多穷”的贬义,故而“桓”谥较“武”谥更优)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则被囚禁了起来。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史记正义》中注解:《(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鲍叔牙说:‘国君您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高傒(高傒(前728年-前637年),姜姓,高氏,名傒(xī),字仲,号祖望、白兔,谥号为敬,又称高子。其为齐文公之子公子高的后代。高傒在齐襄公死后拥立齐桓公即位有大功,后又与管仲合作,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和我鲍叔牙就足够了。但如果国君您想要成就霸王之业,那只有让管夷吾来辅佐您才能办到。(管)夷吾有让他所在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的才能,我们不要失去这个得到他的机会。’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韦昭说:“鲍(敬)叔(鲍敬叔,姒姓,为夏禹的后人,杞国公子,于齐僖公时期担任齐国大夫,受齐国封赏,采食于鲍邑(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其后人就以鲍为姓),齐国的大夫,出自姒姓之后,鲍(敬)叔的儿子叫(鲍)叔牙。”】管仲因而得到重用,【《荀子·仲尼》中说齐桓公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伟大的明智之举。桓公继承国君之位后忘记了过去的怒火,‌抛开了旧日的仇怨,进而‌尊称管仲为“仲父”,这是天下最伟大的决断。把管仲尊为“仲父”,这样国内的贵戚们就没有谁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其他大臣们就没有谁敢怨恨他了;给他三百户的封邑,这样富人们就没有谁敢抗拒他的号令了;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循规蹈矩地追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仲父”,这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关键啊!唐朝学者杨倞在为《荀子》做注时提到“仲父”的“仲”指的是管夷吾的字,“父”指的是齐桓公像侍奉自己父亲一样侍奉管仲。后世则有学者认为“仲父”即仅次于父亲的存在,齐桓公对待管仲就像对待自己的叔父一般。】在齐国执政,【《史记正义》中注解:《管子》(《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实则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含了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道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是集结了众多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于治国理政方针及观念的集大成之作)中记载:“管仲在齐国担任宰相,向国民推行九惠的教化政策,一惠名为‘敬老’,二惠名为‘慈幼(即爱护幼小者)’,三惠名为‘恤孤(即救济孤弱的人)’,四惠名为‘养疾(即收养残疾者)’,五惠名为‘合独(即帮助单身男女成婚)’,六惠名为‘问病(即问候帮扶患有疾病者)’,七惠名为‘通穷(即将穷困之人的窘境上报给地方政府以获得救济)’,八惠名为‘赈困(即在大荒之年救济贫困的人)’,九惠名为‘接绝(即为因国家事务或战争而死的士民建立祠堂进行祭祀)’。”】之后齐桓公得以称霸,多次与各国诸侯会盟,完成匡扶天下的重任,这都是靠管仲的谋略啊。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史记正义》中注解:“贾”发音同“古”。】分钱财时,总是自己得利多,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为鲍叔(牙)谋划事情,反而使他陷入更为穷困的窘境,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有坏啊!我曾经三次出仕为官,却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无能,他知道我是没遇到好时机啊!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怯懦,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供养啊!公子纠夺君位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甘愿遭受囚禁的屈辱(也不愿像召忽那样殉身),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以失小节为羞耻,而是以功名不能显露于天下为耻辱啊!生育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子啊!”

       鲍叔(牙)推举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此后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享有爵禄,有十几代人得到封邑的赏赐,【《史记索隐》中注解:根据《系本》(《世本》,传为战国时期赵国史书,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唐代改称《系本》或《代本》。该书记载黄帝以来的史事,原十五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的记载:“庄仲山生下了敬仲夷吾,夷吾生下了武子鸣,鸣生下了桓子启方,启方生下了成子孺,孺生下了庄子卢,卢生下了悼子其夷,其夷生下了襄子武,武生下了景子耐涉,耐涉生下了微,一共十代。”这与管仲家族系谱的记述一致。】且他们普遍都成为了负有盛名的大夫(大(dài)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隋唐以后以大夫为文官官阶之称号)。故而天下称赞管仲贤能的人不多,赞扬鲍叔牙具有知人之明的人倒有不少。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后不久,【《史记正义》中注解:《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中记载:“齐桓公想让鲍叔(牙)担任国相一职,鲍叔(牙)推辞道:‘臣(我)有五方面比不上管夷吾:(首先)在宽容和惠民方面,臣(我)比不上他;(其次)在掌握治理国家的大方向上,臣(我)比不上他;(再者)在通过提倡忠诚仁爱把百官们团结在一起的能力上,臣(我)比不上他;(还有)用制定的礼法道义进而使四方诸侯都认可同一种法度的才能上,臣(我)比不上他;(最后)是在军门前击鼓指挥军队,使将士们勇气倍增的能力上,臣(我)也比不上他。’”】在这濒临大海的小小齐国,【《史记正义》中注解:齐国的东边濒临大海。】凭借贸易通商,积累了巨大财富,从而使国家富强,军队也随之强大,并且全国上下一心,有着相同的荣辱感。所以管仲说:【《史记索隐》中注解:(管)夷吾所著之书为《管子》,书中有此言论,所以司马迁略微引用了一些《管子》中的要点内容。】“只要粮仓中的米谷储备充足了,老百姓自然就懂得礼节;只要民众丰衣足食了,他们就会明白荣辱的重要性;只要朝廷的所作所为合乎法度,那么‘六亲’间的关系就会愈发稳固。【《史记正义》中注解:朝廷所用的服饰、车马和器物,都按照制度来合规办理,那么六亲之间也会变得团结和睦。六亲是指: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祖母为第一亲;父亲、母亲为第二亲;兄长、弟弟、姐姐、妹妹为第三亲;妻子、儿子、女儿为第四亲;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为第五亲;妻子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为第六亲。王弼(王弼(227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说:“‘六亲’是指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和儿子。”】倘若‘四维’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史记集解》中注解:《管子》中记载:“四维,其一是礼,其二是义,其三是廉,其四是耻。”】国家下达的政令就好比流水的源头,要顺着百姓的心意流淌。”正是因为管仲制定的政令符合下情,故而推行起来就很容易。【《史记正义》中注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齐国当时的政令既不高高在上,也不复杂繁琐,故而百姓很容易遵守。】民众想要的,(齐国的执政者们)就(想办法)给予他们;民众不想要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处理政事时,善于把祸患转化为福祉,把失败转化为成功。难能可贵的是他做事分轻重缓急,【《史记索隐》中注解:“轻重”指的是经济,现存的《管子》中有《轻重》篇论述此事。】慎重地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得失。【《史记正义》中注解:“轻重”是指耻辱,“权衡”是指得失。对于所受的耻辱要重视,对于事物得失的应对要谨慎。】(齐)桓公实际是出于对(蔡)少姬的怨怒,【《史记索隐》中注解:查究:这是指齐桓公对“荡舟”事件的蔡姬(蔡姬,蔡穆侯之妹,曾为齐桓公的妻子。《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齐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年),桓公与夫人蔡姬在船上嬉戏。‌蔡姬熟悉水性,‌故意摇晃船只,桓公因而感到害怕,‌想要制止蔡姬的行为,‌但蔡姬没有理会,继续晃动船只,‌等从船上下来后,桓公大怒,‌就下令把蔡姬遣送回了蔡国,‌但没有断绝婚姻关系。‌蔡国对此也很愤怒,‌就将蔡姬改嫁了。‌桓公听说后大为恼怒,‌于是起兵前往讨伐蔡国‌)发怒,原本桓公只是让其回娘家反省,并没有断绝婚姻关系,而蔡国人却擅自将蔡姬改嫁。】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乘此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菁(jīng)茅,又称作苞茅,是一种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香草,主产于江淮地区)【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齐国率领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双方相持不下,之后通过外交谈判,齐国与楚国在召(shào)陵(今河南省郾城区东)订立盟约,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双方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会后,齐桓公还两次率联军讨伐不肯为联军提供后勤支持的陈国。】(齐)桓公实际是向北出兵征伐山戎(山戎,春秋时期北方古代民族,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燕山一带,本以林中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后随着历史变迁,山戎人伴随放牧,逐渐开始以农业定居),而管仲以此为契机让燕国实行召(康)公(召(shào)公,周朝官名,始于第一代召康公奭(shì),之后世代由召康公后人继承此官职,如周厉王、周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姬奭后人。姬奭(生卒年不详),又称邵公、召伯,西周宗室,著名大臣。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燕(今北京市西南琉璃河镇),后由其子姬克就封,自己则留于王都,周成王时任太保,为三公之一,又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省陕州区西南)而治,陕以西由其治理。成王卒,受遗命辅佐康王,享高寿)时期的政教。【《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便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为了帮助燕国,于是发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滦州市一带)才回师。燕庄公为表感谢一路护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之间相送不能出境,我不能对你们燕国无礼。”于是就把燕君所至的齐国之地尽数割予燕国,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奭)时期的政教,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时那样给周天子纳贡。诸侯听说此事后,都纷纷拥护齐国。】在柯地会盟之后,【《史记正义》中注解:柯地在现今(即唐朝)齐州的东阿县(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内。】(齐)桓公想要违背当初与曹沫(mò)的盟约,【《史记索隐》中注解:“沫”的读音同“昧”,也有和“末”一样的发音。《左传》中把“曹沫”写作“曹刿”。《史记正义》中注解:沫,读音为“莫葛”反切法(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即取“莫”(mò)的声母“m”,取“葛”(gé)的韵母和声调“é”,组合成“mé”的读音,然现在“沫”只有“mò”这一种读音)。】正是管仲劝说桓公信守承诺,【《史记正义》中注解:(齐桓公)是在被(曹沫)劫持的情况下,答应把(齐国)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鲁国。】才使得其他诸侯国归服于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征伐鲁国,鲁军眼看就要战败。鲁庄公请求献出遂邑(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下辖乡)来求和,桓公允诺,便与鲁人在柯地盟会。将要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了桓公,并要求道:“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鲁国!”当时桓公只好应允。然后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事后桓公后悔,不仅不想把土地归还给鲁国还想要杀死曹沫。管仲说:“如果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这不过是满足于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却在诸侯国中失去了信义,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桓公于是就把齐军三次打败曹沫所占领的土地归还给了鲁国。诸侯闻知此事,都认为齐国守信而愿意向其归附。桓公七年(前679年),诸侯与恒公在甄地(今山东省鄄城县)盟会,齐桓公由此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所以说:“懂得付出便能取得回报的道理,这是处理政事的法宝啊!”【《史记索隐》中注解:《老子》说:“想要获取,必先给予。”由此可知这是处理政事的宝贵法则。】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