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锐评丨21年前的今天,“由此起步、止于无穷”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10-15

21年前的今天,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一飞冲天,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将时间拨回21年前的今天,巨大的轰鸣声中,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缓缓升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安全返回,“飞船飞行正常”“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短短几句话令国人热血沸腾。那一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而2003年10月15日这串数字,也深深刻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一路走来,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爬坡过坎。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各国竞相发展载人航天,美俄等16国酝酿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却没有设置中国的席位。载人航天工程规模庞大、系统复杂,面对航天强国的技术封锁,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在一张白纸上开启了“闯关”之路。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此后,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再到“太空会师”,我们用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的“飞天之路”再次证明,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把握发展主动权。

“前二十年扎实夯基垒石,后十年全力加速冲刺”,有人这样总结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三十余年的厚积薄发。在两年内密集完成12次飞行任务后,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向世界兑现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庄重承诺。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俨然是太空中最闪亮的新星。站在空间站的新纪元,中国航天继续带来新的惊喜,中国女性首次进行太空行走、中国航天员首次完成6个月在轨驻留、中国首次实现6人同时在轨……曾经令杨利伟倍感“难以承受”的26秒这一世界难题,如今也已被我国火箭研制团队攻破。可以说,迈过“而立之年”的中国载人航天,正用一次次飞跃、一场场突破,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一份2005年的《科学发现报》曾报道世界各国在月球探测方面的雄心与计划,快20年后人们发现,世界各国探月计划或夭折、或延期,“只有中国精准完成了计划中的每一步”。面对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中国从来不会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地做一名行动派。就在今天,《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其中提到,2050年我国将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按计划,我国将于本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同时迎接神舟十八号三位航天员返回地球家园。一个个航天器穿梭太空、一名名航天员接棒问天,浩瀚的星辰大海有太多中国故事值得期待。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22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