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我想这句话比较贴切:起步于IT化,深陷于数据化,扯蛋于智能化。
大部分传统企业做数字化都是在盲目中前行,寄希望于软件系统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但对需求又说不清道不明,不差钱的时候各种软件买买买、换换换、改改改,系统重构了一批又一批,原有的系统功能被修改的支离破碎,虽然花了大量的成本但还是达不到相关业务部门心目中的要求,软件还是不好用,让数字化价值难以体现,这个时候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的争议、质疑,而当前在降本增效模式下,各种数字化项目面临的是砍砍砍,成本在缩缩缩,这又导致大量数字化系统缺乏升级与正常运维而无法正常应用,甚至又有可能重新纸质签字场景,所以缺乏战略的高度与科学的运营管理,企业数字化注定在风雨中飘摇。
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需要什么?
老杨认为是:脚踏实地!
但当前浮躁的市场,满天飞的各种概念,“砖家”们吹嘘的数字化疗效,让本就喜欢短期见效、弯道超车的企业领导们热情高涨、充满了期待,一部分企业将数字化做成了“政绩化”,为了彰显成果直接跨越基础建设连软件系统都没有就直达数据化管理,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做出各种花花绿绿的大屏,成为行业数据建设的最佳实践,引得同行纷纷侧目,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如此数字化的真相便是:前端炫,后台乱,甚至可能连后端数据库都没有,数据是直接Excel导入。
其实部分企业一开始都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将数字化建设当成一件任务来完成,从未考虑当前企业管理现状能不能匹配系统功能,能不能适用?例如某企业一把手在会上提出在隔壁老王家看到数据大屏很漂亮,我们为什么没有?一把手的话就等于指示,于是信息部门马上去联系各种大厂做方案,历经几个月数据大屏项目圆满完成任务,上线后才发现没有多少可呈现的数据,且业务部门提出大屏内的数据大部分是错误的,是不是系统有问题?对信息部门的能力提出质疑;而一把手提出数据大屏的想法也是一时头热冲动,几个月后也都忘记了此事,除了交付上线的时候看了一下效果后期几乎从未登录过,最后斥巨资建设的数据大屏只活在了PPT里,它的价值只有在汇报演示中才得以体现,但在管理场景中几乎没有它的存在。
数据大屏价值不明显是谁的责任?
是信息部门的能力问题吗?估计信息部门会说自己比窦娥还冤,原因是各业务系统内根本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数据,由于数据化意识及能力的缺失业务部门在系统建设之初也并未能提出多少需求,甚至有可能是让信息部门看着办。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系统没数据大屏难展示!
所以不难看出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以简单的思维来做复杂的场景,就如做数据大屏,一张报表看似简单,几行数据显示,但背后却是复杂的逻辑:
1.业务管理逻辑:
报表数据是结果的体现,但运算的过程却是企业管理逻辑的体现,任何一个环节能力及数据的缺失直接影响的将是报表准确性,系统的价值;在大部分情况下业务部门只想要报表显示的结果,从未想过还要解决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比如数据标准问题,数据准确性的问题等,而这些问题又涉及数据清洗、治理等需多部门协同,所以没有将数据管理上升至战略高度,没有全员参与,很多企业做数据治理最后都做了一个寂寞,数据大屏也变成了“花瓶”;最后又是信息部门背了锅;
2.技术逻辑:
除了管理本身的问题外技术问题也是影响报表价值体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数据库本身的问题,企业技术平台架构的规划设计问题,甚至还有报表系统本身的技术问题,有企业CIO吐槽某BI系统执行查询任务时显示结果时间过长,甚至出现报错的情况,而厂家给出的解决方案BI系统是不能直连业务系统的数据库,需要企业建数仓或中台,但问题是按厂家要求做了这些以后问题能解决吗?随着企业业务数据的不断增加,各种查询条件越来越复杂,如果不在系统技术上做优化升级,而是一味的要企业升级、购买新品这是技术的悲哀,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降本增效,但一出现技术问题就要企业升级、购买新品已经背离了数字化转型的初衷。但技术逻辑需要的是各种复杂场景的验证,可惜的大部分传统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能力,而软件公司也缺乏技术解决方案的沉淀。
从以上不难看出,虽然当前市场上BI产品很多看似很丰富、很成熟,但只能满足企业初级的数据展示需求,因为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的报表需求还停留在一个简单数据展示的层面,对于数据场景的深化应用还需一个管理进化的过程,所以当企业的数据需求再进一步深入、场景再复杂一些时,软件公司就很难在产品功能上、实施能力上、技术方案解决上来满足企业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高大上的名词来凑,比如**中台,正所谓:能力不够,名词来凑!正如某位数字化前辈所言,当前的数字化市场太浮躁了,只看到造词运动未看到多少成功案例,在数据领域企业太缺乏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专家,而软件公司也太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场景的产品专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