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

ChatGPT之后,教育需要投喂给孩子的九种“食材” | 头条

作者:新校长传媒发布时间:2023-06-12

原标题:ChatGPT之后,教育需要投喂给孩子的九种“食材” | 头条

ChatGPT,人类使命的终结者?

ChatGPT究竟会对人类带来什么改变?对此,有人激进,有人保守。

激进的代表周鸿祎认为,这是一场工业革命级的巨大技术进步,是“超级人工智能”的起点,作为一个生产力工具,它将重塑所有产业,让数字永生成为可能;ChatGPT是最聪明的“人”,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进化,它有四个不可解释的现象:涌现,幻觉,语言上的能力迁移,逻辑增强。

保守的代表吴军认为,ChatGPT不过是一个被神化的语言模型,一名把菜做得更精致的厨师而已,它无法替代人;它的答案都基于对现有事实的归纳总结,本质上还是复读机;人工智能的边界是数学的边界,而数学是有边界的,因此 ChatGPT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也有不少人极度悲观。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说:“人类是碳基生命,人工智能是硅基生命,碳基生命是硅基生命的启动程序。也就是说,硅基生命一旦出现,碳基生命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硅基生命的目标是太阳系之外的茫茫宇宙,碳基生命又如何能理解硅基生命的理解方式呢?

人类的优势不在于理性,在于直觉

不过话说回来,碳基生命到今天为止,也没完全搞清楚什么是智能,什么是意识,虽然人类对自我的探究一刻都没有停歇。

有一本书《思考,快与慢》特别有名,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类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慢思考,主要靠理性,由左脑负责;一种是快思考,主要靠直觉,由右脑负责。

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指出:21世纪是右脑的时代。他提炼出了右脑的“三感三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以及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

1.设计感。设计思维的底层是审美能力。我们今天购物并不单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常常是因为其精巧设计,让情绪价值得到满足。

2.娱乐感。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幽默感的人,会玩的人,能给同伴带来快乐,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有趣。

3.意义感。佛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界与人生本质是虚空的,人类赋予其意义,“色”就是意义。我们要让一生变得有意义,并把这种意义感带给他人。

4.故事力。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讲故事成为沟通与领导的最佳方式。

5.交响力。指挥家将不同的要素整合在一起演奏出伟大的作品。本质上,交响力是一种整合资源与系统思维的能力。

6.共情力。同理心、移情能力或者换位思考能力,也是情商的直接体现。

小孩子天生好奇心很强,想象力、创造力源源不断,直觉尤其突出,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训练之下,右脑受到抑制,左脑不断加强。当ChatGPT出现后,人类发现,自身的优势不在于理性,而在于直觉。测试了GPT-4以后,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教授罗博深就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ChatGPT才是刷题的王者,中国式刷题在未来将毫无优势可言;在刷题模式下,孩子越来越像一个机器人,而不像一个有智力的人;ChatGPT对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改变将发生在教育领域。

关于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弊端,万维钢老师认为起码有三个:

第一,回报来源于管理者的认可。是不是好学生,由学校和老师说了算,由考试成绩和听话程度说了算。

第二,高度重视错误。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讲究“刻意练习”和“补短板”,学生必须对自己的错误非常敏感,有错必改,知错必学。

第三,对教学范围以外的东西,对新事物不关心。老师甚至督促学生不要分心、少看课外书,能集中注意力是个重大优点。

然而这些弊端在人类创新者身上都很少有,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第一,他们的回报来自社会、消费者甚至自己,而非上级;第二,他们并不太在乎自己做错过什么,不太重视短板,他们要的是长板,比如马斯克;第三,乐于追逐新事物。

我们越来越发现,那些顶尖级的人才往往都是文理兼备,快思考与慢思考贯通。对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尼采有一段精彩论述:“我们通过科学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其实是预先塞进去的,塞进去叫艺术和宗教,重新把它领出来,叫科学。”

教育需要投喂给孩子九种“食材”

有人将巴赫的三百多首曲子投喂给人工智能,让它创作出一首曲子。结果许多专业人士听了都说这是典型的巴赫风格。

今天,我们却陷入了矛盾:一方面要给学生投喂大量知识点、数据、习题,以便他考出高分(机器这方面要强得多);另一方面,社会不是以学科划分,而是以挑战划分的,孩子们未来最终要解决真实问题。我们该给孩子投喂什么“食材”呢?

1.运动锻炼—强健体魄。未来人类寿命将显著提升,身体好一点,活得长一些,也许能等到全民基本收入的那一天,或许还能迎来永生。

2.读万卷书—博雅知识。各个领域都知道一些,就能发生知识迁移,融会贯通,问出高质量的问题。

3.行万里路—认识世界。张爱玲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4.人文艺术—直觉洞察。AI时代,人类的直觉与洞察显得无比重要。钱学森临终前问,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因为顶尖人才理性和直觉同样发达,到达顶峰之后再向上攀登,更需要想象力、直觉与洞察。

5.格局视野—审辩思维。要提升学生的格局视野,学会多元视角看问题,以区分事实、观点与立场。

6.挫折磨难—自我认知。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7.爱与陪伴—健全人格。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能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是爱、陪伴、善良、平和与感恩。

8.尝试选择—兴趣特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尝试与选择,以培养特长,发现天赋,孩子将来的职业既是兴趣所在又是天赋所在,他的人生必然丰富多彩。

9.榜样示范—使命觉醒。我们常常因为同伴鼓励、贵人相助,才有一天使命觉醒,明确这一生的方向。

人工智能有三个基本要素:数据、算法、算力,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有三个基本要素:经历与体验、思维与认知、体力与毅力。投喂给机器的是数据,投喂给人的是经历与体验;计算机要做算法的改进,人要做思维与认知的升级;计算机的工作靠算力支撑,人类的工作靠体力与毅力支持。提升这三个要素,我以为应该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主题是生活,生活的主题是涌现

ChatGPT如此厉害,连它的制造公司OpenAI和创始人奥特曼本人都很意外,因为ChatGPT出现了“涌现”。 万维钢老师这样解释“涌现”:

“当一个复杂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超越系统元素简单叠加的、自组织的现象。比如单个蚂蚁很笨,可是蚁群非常聪明;每个消费者都是自由的,可是整个市场好像是有序的;每个神经元都是简单的,可是大脑产生了意识……”

“涌现”本身就源自于生活。生活如此复杂,依靠理性主义,人类取得了文明的极大进步,然而,AI似乎也能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用的是一种人类不能理解的方式。

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新书,《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封底有一段话: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生活有多宽广,教育就有多宽广;生活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生活如何变化,教育就如何变化;生活是怎样,教育便是怎样。

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水土丰美,百花盛开,不断有新事物涌现。以平和高中部为例,虽然是高中,氛围却像大学,除了80多个学生社团之外,近些年更是涌现出一批品牌项目。

这些品牌基本都由学生团队自发组织、筹划、实施。我的角色是——遇到困难时成为求助对象,在活动当天去做观众,与工作人员合影,偶尔颁个奖。

教育的主题是生活,生活的主题是涌现。平和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涌现就是“不同”。真实的创新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涌现,而非自上而下的布置。成绩只是副产品,学生涌现出来的全面发展能力,创造不同的热情才令人欣慰。

2021年的一次开学演讲中,我引用了人生与世界的两个隐喻:镜与灯。镜显示真相,灯指示方向。

物是镜,心是灯。这是哲学家的观点,你以为看到了真相,实际上是自己心灵的投射,人生本质是镜与灯的互动。

孩子是镜,家长是灯。孩子是一面镜子,暴露的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要向内看,做一盏灯,指引孩子前行。

现实是镜,理想是灯。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而不可扭曲如蛆虫。现实再多艰难,理想之灯不灭。

或许这两个隐喻也可以用在人工智能上——AI是镜,人类是灯。喂养AI的数据,都是人类制造的。技术可以改变,但是那些自然法则和科学规律的原理和极限无法改变。

作者 | 万玮,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来源 | 平和教育集团微信公众号,有删减

责编 | 陶小玮

执行主编| 屈腾龙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