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29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三大举措。其中老字号指的是传统老牌产业,原字号主要包括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业,而新字号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和未来产业。
在新时代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统筹兼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通过三个“字号”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第一句“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三大举措”,列举三种“字号”的优化举措:对传统产业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改造升级;而对于原材料行业,则要深度开发;对新生行业则应该要培育壮大。三种“字号”的优化侧重点不同,但都根据产业自身的特点而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二句是对三种“字号”内涵的详细解说,三个“字号”各自指向的产业范畴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范畴呼应了上一句中的优化措施,在探讨三者关系时必须准确理解三种“字号”的产业内涵。
第三句“在新时代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统筹兼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这句话提示考生,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是产业必须优化发展的前提,而三种字号的发展路径不同,可以统筹兼顾,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现实背景有所侧重,也就是说,产业优化发展,必须要尊重现实,不能随心所欲。第四句“通过三个“字号”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这句话是对三种字号的关系阐述。互种“字号”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可以有机结合,互相转化,比如“新字号”可以变成“老字号”,“原完号,也可以变成“新字号”等等,学生在分析不同的优化措施时,应该注意到三种“字号”是可以打通议论的,要尝试建立起三种“字号”发展转型的内在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才会更加深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0余年来,国产数据库发展始终坚持自主原创的技术路线,经历了起步、追赶和并跑三个阶段。起步阶段,通过创办数据库研究所,专门研究如何把关于数据库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国家急需的数据库产品;追赶阶段,国产数据库和国内企业通力合作,不断迭代优化自己的产品;并跑阶段,数据库面向未来,结合新技术进行数据库创新,取得一系列的技术突破。
以上材料中,国家数据库的发展经历了积累转化、迭代优化、创新突破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1.命题意图
本题是依据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结合科技创新的时代热点,富有时代意义的材料作文题,具有鲜明价值观导向。命题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任务,把写作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任务指令和生活现实相结合,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防套作和防宿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命题立意高远又贴近考生的实际,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体现了素养考查与思想教育的高度统一。
2.材料解读
材料出自《中国方案:中国数据库追梦之路》,概括了中国数据库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积累转化、迭代优化、创新突破。首先,这则材料主题为科技创新,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也符合青年学生的认知,也是青年学生未来要承担的使命,学生对此相对熟悉,有话可说。其次,这一材料中数据库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具有普遍性,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联系和拓展。第三,数据库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之间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益于学生展开辩证思考,命题落点明确,利于考生审题立意,并为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空间。审题时,学生应该准确理解三个阶段的内涵及关系,并以此为触发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拓展,联系到生活中更广泛的领域中,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知,提炼恰当的观点。积累转化,就是一个学习内化的过程,迭代优化就是不断提升进步的过程,创新突破就是在积累和进步基础之上的成果。如果说积累转化、迭代优化是量的积累,那么创新突破就是质的飞跃,而积累转化又是迭代优化和创新突破的基石。任何发展都必须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4.立意示例
走好“三步”,圆梦人生
以积累优化为基,为创新赋能
积累为本,优化为径,走向创新
循序渐进求发展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三月,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上海举办。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写作者提出新挑战这个话题时,余华认为,ChatGPT只能写出看似完美但本质还是平庸的小说,而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世间一切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要求围绕“优点与缺点”展开思考的思辨型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材料背景,来源于今年三月王安忆和余华在上海华东师大的对谈活动。第二句话前半部分,是具体话题的引子,在二者的谈话中提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写作者提出新挑战的话题,余华认为作为人工智能,ChatGPT或许可以利用算法把小说写得很完美,但又可能因为过于完美而失去个性,变得平庸;后半部分指出“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并引申出“世间一切大抵如此”,本文题的核心概念应是“缺点”与“优点”,重点写“缺点”与“优点”的辩证关系。关于“缺点”与“优点”的例子,历史和现实中比比皆是,如断臂维纳斯,断臂是其缺点,但断臂又给人想象的空间,缺点转化为优点;再如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家庭生活的优渥,是人成长的优势,而人过于沉浸其中,丧失进取之心,优势又转变为劣势等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优点”解释为“好处,长处”,“缺点”解释为“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在《词典》中,特别注明“优点”与“缺点”相对,由此可见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与思辨性。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的说法强调普遍性。材料末尾,“世间一切也大抵如此”则将“优点”与“缺点”并存这一特质演绎至更宽广的领域,旨在引导考生在写作时,不应只注重写文学作品中的“优点”与“缺点”,更应在广阔的领域认识并揭示出“优点”与“缺点”的辩证关系。
写作任务中的“我们”,再次肯定材料中反映的哲理对多数人具有启发意义,而“你”则提醒考生在行文时要凸显自己的身份意识,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不能仅仅是证明材料,简单演绎文题。
写作要求中强调“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这意味着写作的角度和立意并不是唯一的,考生在行文时可以自选角度,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写得深入透彻。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翻开我们手中的《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篇章,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导入了相关数学问题。看似简单的“良渚古城遗址”设计,其背后更是费了一番功夫。
教材编辑人员查阅了“良渚古城十瑶山遗址十11条水坝”的草茎检测、树轮校正数据等考古资料,仍然无法确定题目中的“起始判定年”如何修改,于是求教了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之后,又专门向考古学者详细地讨教了碳一14的起算年、树轮校正的意义、半衰期的惯用数值等学术问题,共同讨论并确定了题目的表述方式,使之更符合考古学的实际操作……
以上材料,对于我们有何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教材编辑人员为了让题目表述科学严谨,先后做了大量工作,查阅资料、求教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最好才确定了题目的表述方式。教材编辑人员的表现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对待知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良渚古城遗址”只是起到导入相关数学问题的作用,而“起始判定年”更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但是为了能够准确表述,符合考古学的实际操作,编辑人员为了这个小小知识“大费周章”,这背后是对知识的敬畏,体现的是面对科学的严谨和求真态度。
其次,着眼于他们的身份,我们又可看出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基础,教材的质量关乎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关乎人才培养的大局。编辑人员就连一个小小的问题都如此严谨,背后正体现了他们的严谨负责的精神品质。
对于这则材料,还可以有其他解读,考生只要能从编辑人员的做法中得到正向的启发即可。
题目要求我们谈启示意义,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挖掘事件背后的精神品质,还应该从中得到启迪,着眼于青年身份,思考我们应当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有何意义。写作时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提炼精神品质,还可以发散思维,将这种精神品质扩大化,思考还有哪些领域、哪些人身上也具备这样的品质,青年锤炼这样的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有哪些意义等。
参考立意:
1.治学当严谨,做事务求实。
2.职责所在,精益求精。
3.严谨敬业,未来可期。
5、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副秘书长莱斯利·洛伯女士提出:读、写和算是所有教育体系的三大基本支柱。现在,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三个: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项技能的学习原本通常是在学校以外,但如今人工智能(AI)已然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将它们纳入学校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非洲做教育考察时强调:在促进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和让教师挣脱繁琐的教学任务等方面,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有可为。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无所不能的工具。数字技术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平等的风险,二是学习风险。
学校要举行“数字技术与教育”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试题,从教育领域,思考了人工智能(AI)对当代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的问题。比如,从教学方向转变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从读、写、算这三项基本知识与能力增加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个性化发展。之所以要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如今AI革命让我们讲一步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当获取知识变得更容易,利用人工智能高级工具可以很大程度上将人从简单的重复性中工作中解放出来,人超越机器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哪些方面的工作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面对正在汹汹袭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人应该怎样摆正自己的价值坐标?或许唯有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此外,材料最后一句中关于数字技术问题的思考,也启发我们要在利用人工智能,追求速度的同时,也适当给予一些“温度”,不要让科技与经济发展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阻碍,也不要让不善用AI产生的一些问题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
写作时,首先思考在数字技术时代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教育改革: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之外,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是人与机器的重要差异,是人作为能思考的个体的可贵品质。我们应该以AI革命为契机,自觉培养创造力、批判性等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创造知识的能力,让智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对此可以适当思考原因,指出:虽然人工智能能够为我们提供“近乎完美”的解答,但是人工智能本质上只是客观机器数据的集合,没有生命,缺乏情感,也无法真正理解我们的问题。凭借人工智能的答案,我们仅仅得到的是表面的解决方案,却很少能够让我们达到深入思考和理解问题的状态。只有当我们自身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同时在机器不能替代的人文智慧方面,展现我们的真正价值。这其中包括深入探究和分析问题,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在此基础上,考生也可以结合材料最后提出的问题,思考面对社会生活中因科技发展带来的的教育不公平、消极躺平现象该如何处理,以保持对现实弊病的敏锐直觉,提高对问题的关注热情,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1.数字技术应促进教育生态变革。
2.让数字技术促进而非阻碍教育公平。
3.通过教育让人拥有运用AI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