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轩
人工智能ChatGPT的爆红,引发了极大关注。事实上,苹果的Siri、百度的小度等,都曾引起人们与之对话的兴趣。而ChatGPT之所以能获得远超它们的热度,是因为在海量数据库和强大的算法模型加持下,它已经能与用户展开语境化、有深度、“人性化”的对话,给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
这种冲击主要在于它非常清晰地展示了现有的AI技术在文案撰写、数据分析、医疗咨询、翻译、编程等方面所具有的优秀专业能力,这意味着传统就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又一次被提上日程。换言之,人类必须朝着更具探索与创造意义的工作领域转型,否则被AI挤掉岗位是迟早的事情。
从目前的情况看,AI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局限,给大规模的职业岗位变革留下了一丝喘息空间:其一,AI目前仍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角色,可以接受指令,还不能对“事实”本身进行独立自主的判断。
其二,AI所能取代的多是一些机械性、客观性工作,在涉及人类的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工作领域,表现还存在参差。比如被戏称为创意行业“内卷之王”的AI绘画,已经可以按照用户指定的风格和关键词迅速生成图片,且进步神速;而就写作来看,以ChatGPT为例,其所写文学作品目前与人类优秀文学作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例如,网友曾让它模仿杜甫的风格写律诗,结果它却写出了一首现代诗。AI“小冰”多年前已出版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虽然其诗句满足“陌生化”的文学机制,也能产生一定的情感效果,但真实人格的缺失,使得“寂寞的梦”“我的两滴眼泪”“欢乐,是悲哀的时光”等情感表达显得有些尴尬,毕竟情感与主体的相合才是文学发挥其力量的重要前提。
反观我们自身,作为向AI提问者的人类,相信人们与之对话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好奇的试探,但本质上反映的仍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固有的困惑和羁绊。正如ChatGPT本身所强调的那样,AI是没有情感和愿望,是价值中立的,但某种意义上说,它采取的更像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对话姿态:客观、冷静、温和。当真人网络对话环境中的理性交流变得愈发稀缺,人们为了避免“引战”,不得不在探讨之前先搬出一套自证立场清白的“免责声明”,在这种情形陪衬下,如此温文尔雅、轻松愉悦的“人机”对话,更是显得令人玩味。